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教授们跟其他地方的科学家有点儿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你很难找到一个皮肤白皙的,无论男女,肤色都带着阳光的烙印。
植物生长少不了光合作用,农业科学家跟农民一样,是跟阳光关系最密切的人群之一。眼下,蔬菜淡季到来,农科院实验田里的番薯芽却正长势茂盛;玉米刚刚收完,双抢刚要开始,农科院实验田的番薯也已经开始收获。让我们跟着“迷你甘薯之母”季志仙副研究员去田里瞧瞧吧。
顶着下午2点的日头,兴冲冲下田劳动
数码相机往粉红色的塑料小桶里一放,草帽往头上一扣,季志仙带着我走出“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的实验室,下田去了,这是她每天的必修功课。
这个研究所,有许多专家都是研究重要粮食作物的,比如水稻、小麦、甘薯、马铃薯、山药、棉花、大豆等等,基地遍布天南海北。季志仙的实验田也很多,最远的在新疆,最近的就在研究所门前几百米。在杭州周边的海宁、绍兴等地也有好几处种植基地。
田里一顶顶草帽在晃动,那是下田的科学家和农民们在一起干活。草帽是他们共同的LOGO,传统的、麦秸编的那种大草帽,在阳光下闪出金灿灿的光。
下午2点,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季志仙左手拎着桶,右手拿着种刀(种刀是育种专家的重要工具,连着手柄有尺把长:能挖土、能种东西、还能当尺子测量长度),步履轻盈地走在前头。虽然被阳光晒得头昏眼花,可瞧她那兴冲冲的样子,不像是下田劳动,倒像是去乘凉吹风。
水稻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每一株秧苗旁边都插着粉红粉黄的小旗。玉米已经沉甸甸地压弯了腰。从垄上走过,脚下时不时冒出一个圆头圆脑的土豆。季志仙的实验田就在水稻、玉米、土豆们的边上。这一块,面积有1亩左右。
有一垄田,罩着防晒的黑纱。“那是我最近开始研究的山药。地上这一片叶子小的是北方山药,搭架子的是南方山药,你看,南方山药叶子大一些。”她掀起黑纱给我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就像是母亲介绍着自己的孩子。
季志仙开始用种刀挖番薯。盛夏里的毒日头照着,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汗水一条条淌下来,脸颊边,鼻子上,前胸,后背,很快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叫头昏脑胀。可是季志仙顾不上不断从额头滴到鼻尖的汗珠,一直兴致勃勃地挖着。
“看!”她举着一大串迷你小番薯站起来,笑嘻嘻地说:“不错不错,已经可以收了。”
看看摄影记者不明白的样子,她解释说:“过去的番薯,挖早了就不好吃,我的番薯品种,挖早了几天也很好吃。而且这种番薯,挖了还可以种, 1年能收2次,如果是再往南的热带地区,一年甚至可以收3次、4次。”
她把番薯掰开来给我们看,紫皮黄心,肉质细腻。“这个迷你甘薯纤维少,吃起来口感特别好,皮薄,肉甜,很面、很粉……”
天天下地观察,研究庄稼没什么好偷懒的
季志仙这个名字,或许你没听说过,但是说到迷你小番薯,大家可能都知道。
季志仙就是“迷你甘薯之母”。
在超市、菜场、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你看到的迷你小甘薯、小香薯、高山小红薯,或是被叫做什么“金手指”、“十里丰”、“红宝宝”等等,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品种:“心香”。这个迷你型甘薯的品种权人就是季志仙。通俗地说,迷你甘薯的育种人,国家认定了就是她。
迷你小甘薯,并不是“没长大的大番薯”,而是国家鉴定甘薯新品种,季志仙从2000年开始研究培育。“当时想法也简单,一年能收两次,农民的收入就能翻一番。”
季志仙研发的迷你甘薯,通过浙江省认定、国家鉴定之后,还通过了广西省审定、山东省审定,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个新品种“心香”迷你甘薯的适应性有这么强,南方、北方都能推广种植。到目前,“心香”在产量、口感、早熟性等指标上已经全面超越了日本、韩国的同类品种,成为最优秀的甘薯品种之一。浙江临安、衢州、嘉兴、安吉等地,迷你小甘薯都已经大面积种植,衢州的十里丰小甘薯还出口到了欧盟国家。
我问她:“为什么你可以胜过国外的农业科学家呢?人家的研究条件,怎么也比你好吧?”
季志仙想了想说:“应该是我的选种方法好。选种,人家习惯5月下种,10月底收番薯,生长期有5个多月,收获的时候差异不明显;我是7月初下种,11月初收,生长期少一两个月,容易看出来品种差异……就这么简单。”
“怎么判断地里的番薯长得差不多了呢?比如什么时候能看到差异,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听了我的问题,季志仙大笑,“我们刚才在干什么,不就是挖出来看看吗?”
她快活地举起装着番薯的小水桶:“搞研究没什么好偷懒的,天天下田观察,经常挖出来看看,测一测、尝一尝、拍个照,再带回实验室检测各项成分、记录数据。数着日子找到品质最佳、日期最合适的收获。最后品种交给农民时,我们就能准确告诉他,种多少天可以收。”
“你别看我们和农民都天天下地看庄稼,我们看的和他们看的不一样。农民是看庄稼长高了,长壮了,我是在找差异。每天都要寻找不一样的情况,分析它为什么会不一样,这个差异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做科研就是要不断地观察、分析、思考。有些时候,做上一辈子都没有找到什么结果也是正常的。”
好吧,地里的庄稼,那是一点都不能投机取巧的呢。
高温天的另一大任务:逛菜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季志仙和农科院的科学家们依然跟农民们一样保持着这样的作息规律。
和农民不同的是,农民拿锄头,季志仙们拿的是数码相机和种刀。
不光每天要去实验田观察植物的长势,季志仙还要去利用闲暇时间去逛农贸市场。
这是她作为女性的爱好,也是她寻找差异的途径。农业科学家一般都忙着育种,很少会顾及市场销售,季志仙偏偏跟他们不一样。杭州批发蔬菜的勾庄市场,她常去,生鲜超市她也去,那些批发大户基本都认识这个“番薯教授”。
“好品种,也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季志仙毫不在意知识分子的身段,就那样戴着草帽四处走动,笑着跟批发户打招呼,看看今天市场上有些什么品种的番薯,再问一声价钱。
最近她还琢磨着,“我回去做块牌子挂在这里,写上农科院甘薯的特色优势,帮他们做宣传做销售:山上来的泉水浇灌的;肥料是奶牛的栏肥,绿色生态,不是化肥;不打杀虫药的,用高密度的网和太阳灯来防虫杀虫……销售不上去,种植大户怎么能提高收入呢?我要用我的名气和农科院技术的品牌帮助他们赚到钱,那他们才会有动力去种我们选育的更好的品种。”
到下午5点,整天的忙碌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下班回到家,季志仙喜欢和先生一起准备晚餐,全家人和和美美坐下来吃晚饭,是她一天中最舒服、最放松的时候。
跟着季教授采访的这几天里,我越来越羡慕她这样自然健康的作息规律,而让我更佩服的是,农科院有那么多像她这样默默在田间地头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为了我们能吃得美味、吃得安全,他们在片叶飞花上付出了多少汗水。
人物名片
职业: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迷你甘薯之母”
姓名:季志仙
年纪:45岁
入行:26年
家庭情况:先生是水稻专家,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
和她一样的人:浙江省农科院有约300位像她这样下田搞科研的人,从事各种蔬菜、花果、粮食作物、蚕桑等农作物的改良育种;全国从事甘薯科研的科学家也有300位左右。
烈日下的梦想:种出老百姓爱吃的粮食,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业企业安全和科学地发展。
每天最惬意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