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海盐7月16日电 电影里美国的农场主们曾经让人羡慕不已,种地养牛,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现在,在嘉兴海盐,也出现了类似的家庭农场。
海盐县农经局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目前,全县共有家庭农场71家,经营面积近1.3万亩。2011年,经营总收入1530万元,人均收入4.7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大片农户的就业和发展。
和种粮大户相比,家庭农场经过工商注册、有法人代表、企业化程度更高。
大户成为企业法人
4年前,海盐人张冯良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种粮大户,承包了50亩土地。海盐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仅0.98亩,加上农业人口流失,在农村种地并不能赚到多少钱。2009年,海盐县成立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促进土地流转。张冯良抓住机会,一口气流转了290亩土地。
“以前土地承租大多来自私人,有些甚至是口头协议,土地价格、数量、用的时间都不一定,变数大,当年只能想当年的事情。现在通过服务中心,流转来的土地经营权不能低于5年,原则上要求10年,让我可以思考更长远的事情。”
2009年9月,几番琢磨,想做点事的张冯良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海盐县宏亮农场”,变成了企业法人,生产经营有了法律保障。成了CEO的张冯良看得很远,“现在政策好,农民不能像过去一样靠天吃饭,要当专业农民求发展。”他说的好政策,是海盐对家庭农场的大力扶持,比如对新成立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奖励,在税收优惠、贷款发放、农业项目申报等方面倾斜等。2011年,海盐县累计向全县家庭农场发放各类补助达130多万元。
向现代农业进发
地还是那些地,但种法却不一样了。一路走来,张冯良交了不少“学费”,也获得不少经验。
去年夏天,连续大雨,麦子都烂在地里和仓库里,损失15万元。心痛不已的张冯良专门买了台烘干机,“以前地少,天气差就多请点人来抢农时,现在上规模了,要靠机械化”。
走进张冯良的办公室,里面堆着各种文件。秧苗采购合同、农机购买合同……“这几年被逼着学了不少东西,一直在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方面努力。”他专程从南通买来了秧盘,并和供电局签署了专项供电合同,以保障农场运转。现在正是农忙季节,这两个月光发出去的人工费就10几万了,加上秧苗等成本,流动资金缺口不小,张冯良早早申请到了贷款。“这在以前都是不可能的,都是经过这几年摸索得出的经验。”
去年,县农经局组织了一次浙江大学的研修班,张冯良特地让自己的80后儿子张陆青去参加。“他还年轻,多学点有好处。”学成归来的张陆青告诉父亲,学习很有收获,如何让农场的资金健康周转,如何开拓市场,确保产品安全,都非常关键。这些以前都没有考虑到。
现在,初中文化的张冯良一口一个专业术语,头头是道。经过几年努力,他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还购置了价值上百万元的十几台农机,申请了商标“陆青”。
做不一样的农民
这么运营下来,张冯良一家四口,农场年净收入达30万元。收获的还不仅仅是物质,按照沈荡镇春程农场马春程的说法,自己从“社会闲散人”变成了“有奔头的人”。
今年34岁的马春程原本是个蔬菜经纪人,旺季时东奔西走,淡季时“到处玩”。近几年,他注册了春程农场,种起了有机蔬菜,并与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蔬菜收购合同,还养了几百头湖羊,菜叶喂羊,羊粪还田,循环利用。2011年一年,马春程一家五口共赚了20万元。
“现在每天在羊圈、菜地里转悠,生活充实、有干劲了,不会到处瞎逛,有了盼头,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让马春程高兴的是,自己的农场还得到了县里的嘉奖。
宏亮、春程这样的农场,在海盐越来越多。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走出了不同的路子,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走上了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农场主们也纷纷成为职业农民。
意义还不止如此,海盐县农经局局长蔡其良表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使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转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主体的经营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 乡野研究所活跃奉化田间 农民引进新技术有了新渠道
- 义乌红十字会志愿者给农民工子女一个“欢乐暑假”
- 简化审批程序 温岭农民造公寓式住宅方便又省钱
- 【钱江晚报】宁波首创“房票”质押贷款 变出拆迁农民创业第一桶金
- 【新闻鲜晨多】7月16日:宁波首创“房票”质押贷款 变出拆迁农民创业第一桶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