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7日讯 荧光蹲坑、安全图钉、绞毛巾机……大学三年,拿了191本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位“专利哥”叫杨文韬,是浙大城市学院日语专业的大三学生。这么多的专利证书,都是他在校期间,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经过自己的奇思妙想而申请来的专利。
除了这191本专利证书外,目前,他申请的3项国家发明专利已经通过实质审查,另外尚有100多项专利正在接受审查中。这些专利项目能带给他58万余元的政府资助。
“专利哥”职业规划
成立一个代写专利的机构
这位隐藏的“专利哥”是在学校举行的一次职业规划大赛被挖掘。
五月中旬,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赛每年都会涌现出几位优秀的学子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这一届成为关注焦点的是这位名叫杨文韬的同学,他的职业规划是成立一个替人代写专利的机构。比赛当晚,当杨文韬为了证明规划的可行性,将已经获得的一百多份专利证书展示在舞台上的时候,现场观众被深深震撼了。凭借这别出心裁的创意,他获得创业规划类二等奖,也从此有了“专利哥”之称。
与杨文韬名声不相称的是他异常低调的行为,他没有加入学校的任何创业团队,写专利一事也只有较为熟悉的好友知道。杨文韬之前因为期末考试拒绝了各种采访。
杨文韬从小就喜欢阅读国内外科学家、发明家的相关书籍,他认为专利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日本连小孩都可以写专利,我肯定也能。”
杨文韬的创意来源于生活,从他的各项专利中——防雾镜子,吸铁石领结,绞毛巾机,不难看出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在同学作为期末作业拍摄的“我的同学”DV中,杨文韬说自己在平时在逛超市时,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会想着它们有什么不足,要如何改进它们,就连在玩网络游戏时,也会想象着若是虚拟世界的人和物进入现实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杨文韬回忆,刚接触专利撰写时,失败是同家常便饭,整整两个月时间才写了2个专利,而他当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其中,为此他要面对的不仅有失败的挫败感,还有父母的质疑和不支持。在最初的几个专利通过审核后,杨文韬慢慢摸索到了写专利的门路,大二的暑假是他的高产期。如今写专利是他的一种生活状态,提到暑假的安排,他很自然地说:“暑假要去学车,趁学车的时候写几个专利出来。”
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浙大城市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创业大赛制度也在一届届地深化,从创业方案的提交到初赛的答辩环节,然后将脱颖而出的学生再进行集中培训到公开陈述、答辩,创业大赛俨然已经成长为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摇篮。学生通过团队的形式,在大赛中获得了真正的锻炼,尤其是大赛中专业的培训模块让参与的学生们觉得受益匪浅。创业大赛不仅仅是为了选出所有参赛选手中的优胜者,更是着眼于将好的创新创业思维酝酿出来,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创业的过程,激发起创业热情。学院通过这一训练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广泛推广,促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具备更加扎实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5月,学院创办“创业教育学院”,通过创业孵化班和模拟实验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可输出的出口,整合创业教育资源,为真正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或团队提供指导和资金、注册、用房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创业教育学院已入驻学生创业企业8家,即将进驻的实训企业有4家,参与学生近百人;今年,学院又腾出空房成立大学生创业园,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目前入驻大学生企业18家,涉及行业有网络科技、文化创意、动漫设计、旅游规划、教育咨询、体育策划、人力资源、物流配送、进出口贸易等。学院还聘请创业导师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起步难的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中学到实际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的接待日里,总有同学预约和他交谈创业故事和创业理念。胡礼祥说:“我会参与学生主办的创业论坛,受邀学生开的小饭馆试菜,抽空去创业园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不在乎学生在创业小试牛刀的时候能否掘到第一桶金,我尤其高兴同学们经过实践后向我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杭州日报 通讯员 戴笑笑 实习生 叶雪斐 记者 方秀芬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