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7日讯 7月上旬,由舟山中茂水产有限公司全额出资投建的海上加工冷冻船在台州下水。这是目前为止,舟山市最大的一艘海上加工冷冻船。
中茂水产,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陆地水产企业,走了一条出人意料的转型之路——“向大海要土地”。中茂水产为何要在海上建立一个加工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求新与求变?
“中茂”无奈选择的背后
投资建设海上加工厂,对于“中茂”来说,其实是无奈的选择,甚至有些人还认为有点风险。“当时一开始并没想到造船,但企业要发展,厂房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舟山中茂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燕国说。
中茂水产位于普陀区勾山街道工业园区,拥有经营用地78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230.76平方米,公司下设原料加工厂、熟制品蟹肉加工厂、制冰厂、水产码头活鲜收购部、冰店等。
此前,为了能让中茂水产顺利落户工业园区,勾山街道曾花大力气做好搬迁工作,甚至还动员一个船配厂老板让出了私宅。“中茂水产在勾山其实也蛮普通的,谈不上什么龙头企业。 ”勾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侠说,但该企业也算是去年勾山街道16家年产值上亿的企业之一,“亩产”也在一千万以上。
一直以来,水产加工业是勾山街道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渔业经济的街道,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能够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所以,在勾山街道历任领导的心里,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是搞好经济的一件头等大事。
但如今,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勾山街道区域经济主动进行调整,在稳定“二产”的基础上,逐步“退二进三”。按照李侠的话说,目前,通过工业土地增量来发展工业经济这条路子已经越来越狭窄,势必要求一些工业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内部挖潜。
于是,中茂水产将触角伸向了广袤的大海。
林燕国告诉记者,海上加工船项目响应了市、区要求企业转型升级的号召,不耗用土地资源,拓展新的水产品加工方式及加工领域,改变了水产品陆上生产加工的老传统,同时,采用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升水产加工业的产品品质,符合项目开发“增资增产不增地”的发展思路。
“向海洋要土地”的求新求变
“向海洋要土地”,或许是中茂求新求变的一种尝试。据了解,中茂水产全额投资的海上加工冷冻船总共花费5000万元,集海上水产品收购、精深加工、冷冻保鲜、包装销售于一体。林燕国说:“经营好一点,这艘船就是一家企业。 ”
尽管当初有人劝林燕国别去冒这种风险,但林燕国对这个项目的前景非常看好。“产品品质是现在客户最看中的,同时船上比较完善的自动化程度和加工效率能节省不少成本。 ”林燕国告诉记者,过去的冷冻船需要一定时间运输,同时制冷设备无法达到要求,导致水产品鲜度不好,组胺偏高,影响了价值链。而现在能在第一时间对鱼货进行加工,另外船上配备的双螺旋速冻机,制冷能达到零下45℃,接近超低温。这样,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海上加工冷藏的鱼货,售价能比陆地工厂加工冷藏的提高15%左右。
林燕国说,加工船可以跟随捕捞作业船,做到捕捞与加工同步,在保证加工水产品鲜度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产品的运输时间及运输成本,为公司赢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从林燕国提供的一组对比数据中,记者发现,目前中茂水产在陆地上自备冷库一座,容量为4500吨,日速冻能力150吨。该公司年加工水产品12000吨,职工人数150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一亿元左右。
而在海上加工冷冻船内,具有冷库容量3000吨,日冷冻结冻能力200吨,船上加工员工65人。全年如按70%有效工作日,即255天、每天可加工水产品100吨计,年完成产量25000吨。根据市场销售水产品平均单价8000元/吨计算,年产值可达两亿元。
林燕国说,该项目不仅有较高的水产品加工保鲜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而且节约人力,相比同样产量的陆上冷冻加工厂,这艘海上加工冷冻船每年可节约工资成本50%。
根据“中茂”对此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分析,该项目的年净利润为1663万元,投资回收期40个月。林燕国表示,该项目规避了陆地水产品加工能力过剩的风险,力求实现在海上生产洋地收购优质海捕水产品,并在海上完成对收购水产品的精深加工的目的,减少水产品产销环节,最终减少水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今后,中茂水产将以陆地公司为基地、海上加工区域多点布局的战略发展思路,实行海上加工与陆上加工整合配套发展。按照计划,该船下月起正式投产。目前,已有6艘大型深水围网船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来源:舟山日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