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0日讯 一种流传百年的民间技艺,它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
半个世纪之前,舞台边上叫好围堵者,他们在追捧什么?
那些日渐稀朗的传承者,历尽沧桑,他们又在坚守着什么?
2008年,随着江山变脸、耍牙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婺剧变脸中的重要一派———江山变脸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8年,江山婺剧团的民间戏曲“二合半班”变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这份名录的面世,婺剧变脸中的重要一派———江山变脸逐渐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时隔数年,江山变脸今如何?这个夏天,是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与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践第三年,他们把目光落在江山婺剧变脸。7月6日,该学院实践队赴江山婺剧团。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一起来了解江山婺剧变脸。
非遗名录里,“婺剧变脸”后差一点没有“(江山)”的标注
江山婺剧团的前身是金华五恒剧团,1958年底迁入江山,始称江山县婺剧团。它是婺剧“二合半班”的代表剧团。“二合半班”是金华、衢州等地区流行的婺剧戏曲班社之一,是指兼唱昆腔、乱弹和徽调的戏班,最早出现在清朝嘉庆年间,鼎盛时期是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
江山婺剧团表演上有许多技巧,其中的“变脸”、“耍牙”是招牌。江山婺剧变脸特技诞生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从传人张新钱生活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100年。
因为这份历史的渊源,在对婺剧变脸绝技的非遗申请上,江山婺剧团有了十足的实力。不过,实践队的学员们说,通过几天的考察,特别是跟江山婺剧团团长毛向阳老师的交流,他们发现,如果没有婺剧团成员以及前辈们的一起努力,或许今天的国家非遗名录里,“婺剧变脸”后不一定有“(江山)”这样的标注。
可是,作为婺剧大户金华,在非遗名录里,为何没有出现“婺剧变脸(金华)”的字样?金华市文化局文化产业非遗保护处处长邵芙春解释说,金华的婺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已经包括了婺剧变脸等六大剧种。在非遗申报上,各地既可以以戏曲剧种申报,也可以以戏曲中的某一特技申报,于是,婺剧里的“变脸”在金华、江山便有了不同的申报性质,但“变脸”的内容和意义差不多是重叠的,这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兰溪滩簧、浦江乱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油彩变脸”是目前江山婺剧变脸的主要特色
变脸作为婺剧表演的绝技之一,和川剧有些共同点,它们都是有情绪的。不过,与川剧变脸的华丽惊艳,可以单独表演不同,婺剧变脸则更多地是为情节而生,它不能单独表演,在整个剧目表演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婺剧变脸分“自然变脸”、“油彩变脸”、“吹脸”、“扯脸”四种。
“自然变脸”即运用气功改变脸色,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感情。它需要表演者化淡妆,巧妙地运用憋气技法,使面色在一刹那间呈红、变紫、发青、转灰……这个特技对内功要求很高,毛向阳老师也会“自然变脸”,不过与他的师傅姜志谦老师相比,他在一些内功的技巧上已稍作了一些改变,但自然变脸的效果还是老一辈的炉火纯青。
“油彩变脸”是目前江山婺剧变脸的主要特色。油彩变脸,又叫抹脸,即以油彩颜色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根据剧情发展,角色心态的变化,演员将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脸上均匀一抹,整个脸立马变色。在表演中,会有喷火及马童翻跟斗来转移观众视线。看起来容易,但婺剧演员要在台上不露出破绽,在短时间内做到速度快、脸抹匀、手干净,非千锤百炼不可。
“吹脸”,是将粉状颜料利用口吹使其粘在脸上的变脸方法,一般是在“油彩变脸”之后,此时脸上有油彩,容易粘住。
“扯脸”则刚好与“油彩抹脸”的程序相反。“油彩抹脸”是一张张地抹上去,具有不可逆的性质,“扯脸”则是事前将脸谱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婺剧变脸的经典折子———《火烧子都》
婺剧变脸在通常的演出剧目中很少被使用,因为婺剧变脸必须有它特定的条件,首先是剧目中的人物必须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并且最终以死亡为结局。《火烧子都》是婺剧变脸的经典折子。这次实践队前往江山婺剧团,毛向阳老师为前来的学员们精简表演该剧的高潮部分。
在《火烧子都》一折中,子都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为抢头功暗杀大将颍叔考,凯旋后,皇上为其大摆筵席。子都在宴会上内心复杂,几杯酒后,产生幻觉遇见颍叔考的冤魂,惊惶失色。在毛老师精简表演的三四分钟时间里,每次猛火出现的瞬间,另一副油彩脸面就会出现,短短的时间里,毛老师的脸部由原来的武小生粉脸变白脸、绿脸、红脸、黑脸,最后猛对杯中吹气,金粉飘起粘上黑脸,变成金脸,他挺躯仰倒,全剧告终。
学员们因为是亲眼目睹,所以更加体会到了变脸为婺剧画龙点睛的意味。实践队的冉楚逊说,如果观众要对效果较真,油彩变脸肯定没有扯脸的效果来得细腻华丽,近看婺剧变脸演员的脸,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有些地方还没有抹匀,不过观众进入了剧情,这些远看时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让他们这些实践队的成员都惊叹演员对内心情感的把握是如此到位与传神。
江山婺剧变脸的传承人,代代使命不同
说起江山婺剧变脸,不得不提及一位婺剧老人———姜志谦,他的师傅就是张新钱。小时候,姜老师的家庭贫苦,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到剧团里学戏,10多岁的时候被师傅选中成为变脸绝技传人,并接受了一对一的单独授课。20多岁时,姜志谦已深得真传,凭着变脸的绝技成为江山婺剧团的当家小生,戏迷遍布周边县市。
可是,在姜志谦的戏剧生涯正达顶峰时,“文革”开始了。姜志谦被勒令不准演戏,从此离开了舞台,历经多种行当。伴随着姜志谦的消沉,江山婺剧变脸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这一沉寂,就是40多年。
除了申遗那段时间,姜老师重返了舞台,岁月不饶人,他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终又离开了舞台。最近一段时间,姜老师的身体状态很不好。在满载绿意的阳台边,姜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婺剧人生。在演绎婺剧的动人岁月,姜老师建立起了与婺剧不寻常的情谊。经历重重困难,那份对婺剧执著的爱始终未变。
讲述中,姜老师很激动,几度哽咽、落泪。站在一旁的姜老师儿子说:“父亲对婺剧是爱到骨子里了,有一次他在梦里笑,醒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梦见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在姜老师儿子的回忆里,父亲在戏剧生涯鼎盛时期,曾用积攒的工资买了一双舞台靴,这么多年了,父亲还像宝贝一样把它收藏得很好。
与姜老师的个人辗转曲折经历相比,目前江山婺剧变脸的传承人毛向阳老师的舞台经历、环境要顺畅、开放许多。不过,除了传承人的角色,毛向阳老师身上还背负这个剧团求存的责任。毛老师已有20多年的婺剧生涯,他说,一方面,他们要好好保护“变脸”这项非遗,让它传承下去,现在,团里的几个年轻人都在学习变脸,争取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剧团也要融入时代,吸取现代元素,比如,团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去音乐学院进修的经历,不同的时代充入不同的新元素,才能让观众继续喜欢这门艺术,才能在市场上更好地展示婺剧传统,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如今,江山婺剧团每年大约有200多场的演出。
实践队的学员们说,走在江山市区,不管是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还是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经常能听到喜爱婺剧的江山人的“咦啊”声,婺剧,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