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楼向市民敞开怀抱,公共资源(如花草、厕所)供纳税人共享,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台湾作家龙应台就曾在《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中写道:“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不单地方政府大楼开放,在台湾,就连所谓的“总统府”,其一楼每周一至周五上午也是对外开放的,游客只需登记证件就可入内自由参观,更别提大楼周边的绿地、广场了。
然而,对于许多大陆民众来说,政府大楼至今却依然是神秘、不可接近的,这种意识透过“机关大院”这一称呼便可见一斑。问题是,这种空间上的隔离往往容易造成民众与政府心理上的疏远。更要命的是,近些年,随着各地政府大楼越建越豪华,各种山寨版“白宫”、“天安门”不断拔地而起,它在“生产”腐败官员的同时,也日渐积聚起民众的不满,减损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宁市行政中心率先打破围墙,对市民“敞开怀抱”,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此举是朝现代政治文明和“国际惯例”迈出的可喜一步。
海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张彝说,这是海宁市委市政府打造“阳光”、“公开”、“透明”、“亲民”政府形象,让公共资源为市民共享,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新举措,同时亦是大势所趋。拧干其中的自夸水分,我们必须承认,话中所展现的“民享”理念,以及“大势所趋”的判断无疑是准确和值得称道的。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开放政府大楼很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因此不宜轻易开放,至少不该像海宁这样“大尺度开放”。但笔者以为,作为由纳税人出资建造的公共建筑,理应在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主人”开放,以安保为由拒绝开放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当然,如果与“国际标准”相比,海宁在政府大楼的开放方面也还有不少路要走。事实上,要想真正打造“阳光”、“公开”、“透明”、“亲民”的政府形象,不能止于开放绿地、厕所等“外部空间”。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到政府食堂吃饭也不再是“犯罪”,不会被拘留(去年12月28日,四川省仁寿县禄加镇农妇黄满云和另外25位村民去镇政府解决问题,时至中午,他们进入镇政府食堂吃了一顿饭,当时记了账,事后付了钱,但随后公安机关以“带头将镇政府食堂饭抢光,导致政府工作人员午饭没有饭菜,严重影响政府的正常秩序”为由,将黄满云行政拘留15天——编者注);市长也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参观者打招呼、合影。到那时,“机关大院”或许才会真正成为历史名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