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7月23日讯 这个夏天,跟随着上天的“神九”和入海的“蛟龙”,无数人的目光触及了过去只停留在想象中的神秘世界。上周,刚刚从马里亚纳海沟凯旋的“蛟龙号”带回人类对于深海的种种疑问,回到青岛。这艘红色潜水器曾数度探秘深海。中国人的深海之路走了10多年,随着下潜深度的不断创新,神秘的海底面纱也在慢慢揭开。
今天,由本报和省科协、科学24小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科学行走计划”走进国家海洋二所,与向往着蓝色海洋的大学生朋友一起,推开深海科考这座厚重的知识大门。
海底有什么
在海洋二所的“海底展厅”,蓝色的主调营造出神秘的海底世界,大荧幕上播放着动态的海洋画面,脚下是一幅中国深海科考“版图”,墙面上是普及的海洋知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海洋二所出征大海的历史……这个小小的展厅,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其中包括今天的“主角”——海洋二所副所长李家彪和两次跟着“蛟龙号”海试的海洋二所副研究员刘诚刚。
“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那里究竟有什么?”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系学生王易可率先抛出的问题,是所有人关心的。
“海底其实和陆地一样,有平原、高山和峡谷,海里也会地震和火山爆发。我们今天看到的海底可能就是远古时代的大陆,人类所拥有的这片海洋,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理运动形成的。”说完这段精彩的“开场白”,刘诚刚带着我们走到一块触摸式LED显示屏前,一张简易的地图上,用红点标示着9个著名海域。“东南印度洋中脊、西南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结核区……这些就是10多年来我国已经勘探过的地方。”
“勘探的过程很艰辛,但大海也在回报着我们。”刘诚刚说,比如目前在结核区发现的锰结核,在洋中脊发现的硫化物和海底稀土矿,还有正在探测的可燃冰、天然气等等,都将是重要的资源。
其实,在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里,除了能源,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也是深海勘探的“锁定目标”。“‘蛟龙号’带回的两只海参都死了,它们还能为人类贡献什么呢?”王易可继续发问。
在“蛟龙号”的科学团队中,刘诚刚负责取回样品的处理和保存,“其中一只海参将用作标本保存,另一只我们会分析它的DNA序列。”这些深海动物的基因,将会有生物学和药用价值。“更重要的一点,科学家们发现深海存在大量古菌,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将有重大贡献。”
“浙江是台风高发区,大家知道中国80%-90%的台风来自哪里?”刘诚刚向大学生们提问。海洋是整个大陆的气候调节系统,我们熟悉的大陆季风、干旱、灾害天气等长期气候现象,都和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勘探海洋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气候。”
入海有多难
6月24日,“蛟龙号”潜航员和“神九”宇航员的“海天对话”引发了全球关注。
“为什么会有‘上天容易,下海难’的说法?”从下沙赶来的大三学生张维对此颇感兴趣。
在李家彪看来,这个“俚语式”的句子,却蕴藏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无论上天、下海,最重要的是控制。在太空,航天器的定位靠卫星,可以非常精准。但是海底的定位却一直是难题。”他说,目前潜水器的定位只能依靠事先建立好的校准基站,而校准基站本身的定位也要耗费很大精力。
李家彪强调道:“海底的地形复杂,潜水器下潜要避免碰撞、海底暗流等不利因素。”
“相比陆地,深海是人类知之甚少的区域。地球上所有的高山都已被人类征服,而对深海却仍然存在诸多认知盲区。”回答完这个问题,李家彪心生感慨。探秘深海,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将如何
“‘蛟龙号’挑战了7062米的深度,还会再下潜吗?将来它还会有什么任务?”海洋科学的爱好者王朔向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技术型”问题。
“整个海洋中,资源最丰富,最值得人类探索的是3500-4000米的区域。”李家彪解释到,“蛟龙号”挑战7000米成功,代表着中国在深海有了话语权,这并不意味着它将走向更深处。
“蛟龙号”顺利完成此次海试后,稍作调整又将远航。“明年,它将在南海试验,寻找可燃冰和天然气等海洋资源。”也就是说,“蛟龙号”将一直为中国的深海探测服务着。
“下一步的深海探测将会做什么?未来普通人能入深海吗?”王朔追问道。
目前,中国已经加入国际大洋中脊计划,李家彪将担任2013-2015年度的联合主席。“洋中脊是整个地壳最开始生长、最活跃的地区。从通讯国到主要成员国,说明中国的深海探测已处于世界领先。”未来,AUV(水下自制机器人)将是海下勘探的主力,而带着光缆下海的ROV(水下机器人),则负责深海取样工作,从海下传回录像和照片。
今天,“蛟龙号”已抵达江苏省江阴市,回到它真正的“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下午,刘诚刚启程前往江阴,继续样品分析工作。临行前,他带给在场的科学爱好者们一个积极的消息:“在美国,已有4000多位科学家探秘深海,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把更多人带向大海深处。”
近在眼前的深海探秘,你准备好了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