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力图解决农村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等突出问题。教育部表示,将严格规范学校撤并行为,多数家长反对的将不得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校生数量减少,适度进行撤校并点无可厚非。但是,撤校并点必须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实施,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负效应”,比如学生上下学途中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看,越是偏远落后地区,盲目撤校并点现象越严重,也相应地成为学生安全事故的“重灾区”。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在校生人数减少了24.3%,而全国学校数量减少了47.5%。
撤校并点出现如此尴尬的结果,说明撤校并点风潮契合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某种需要。从表面上看,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撤校并点,是求大求全的心理在作怪。毕竟,通过撤并一些小、散、弱的学校,将其整合为一个大而强的学校,更容易在各种考核、竞争中胜出,从而让当地的教育政绩更为光鲜亮丽。当然,追求政绩只是一个因素,真正的核心因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欠债太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维持那么多学校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恰好依据国家有撤校并点的政策,通过盲目撤校并点来降低学校的管理和投入成本,减少对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痼疾,而且,这种痼疾是一种“体制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呈现出“金字塔型”:乡镇一级负担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一级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约2%。这种投入结构,使得越是偏远地区反倒有撤校并点的动力。
知道了这样的教育投入结构,就会明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民生产总值4%这个目标为何一次次落空,直到今年才实现。如果不改变教育投入“金字塔型”结构,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费落实到位,那么盲目撤校并点风潮就不可能被真正遏制住。
撤校容易恢复难,原来的校舍或已破败或已用作他途,原来的教师或被遣散或已调离,现在“亡羊补牢”显得有些晚了。如果当初有关撤校并点的政策制定得严格一些,如果当初就能充分征求民众意见,何至于此啊!所以,现在“拨乱反正”很重要,吸取教训也不可或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