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5日讯 “口水”、“胡子”……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词语,只要是嘉兴人,应该都会用嘉兴话来说。如果要用嘉兴话念出一整篇《乌鸦喝水》,对有些嘉兴年轻人来说,大概会觉得是故意刁难吧。不过,这些题目可是嘉兴方言发言人候选人必须要过的关卡,来参选的“老嘉兴”只有过关斩将,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为嘉兴方言语音档案录音。
今天上午9点,嘉兴方言发言人选拔赛的初赛在市档案馆拉开帷幕了。23名参赛者展示了他们纯正、老派的嘉兴“闲话”。
嘉兴“闲话”谁说得好
从会说话起就讲的嘉兴话已经挂在嘴边几十年了,对于这些“老嘉兴”来说,平时张口说方言的轻松程度就和呼吸差不多。可是到了比赛现场,有几名老人不免紧张起来,尤其是序号偏后的几名参赛者,一边听着前面选手的朗读,一边口中默念,还要拿出资料再复习一下。
最先上场的1号选手是82岁的周志雄老先生,他抽到的是第五套文本。从发音到词汇的运用,周老先生都受到了评委的肯定,只是有一些小口误,导致他在朗读过程中经常重复字词。有个短语的表达却让评委也有点难判断:“换一件”的“换”字,周老先生直接念成了“换”,这似乎也没有不妥,但如果换成“调”,就显得更加地道了。
现场的5位评委分别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嘉兴方言爱好者及嘉兴文化研究人士等组成,他们对每名参赛者进行了现场讲评和打分。声调准不准、词汇量大不大、音色好不好、思维够不够敏捷……哪怕是参赛者说话时是不是漏风,评委都“过耳不忘”。
23名参赛者
走“纯正老派”路线
10分制的评分标准中,语言音色和表达形式一共占去了5分。剩下的5分是方言表达,其中“纯正”占了3分,“老派”占了2分,而这也正是主办方在征集参赛者时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经过民间征集和初步筛选后产生的23名参赛者年龄从60岁至82岁不等。他们中有退休教师,有工人,还有农民,来自各行各业,在学历上也涵盖了各个层次。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嘉兴(老嘉兴县)出生和长大的,家庭语言环境单纯(父母、配偶均是本地人)。另外,他们也没有在外地长期居住或工作过,所以一口地道的嘉兴话对他们而言是信手拈来的。
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所以现场角逐非常激烈,如果不是资深“老嘉兴”或者方言专家的话,还真不容易听出那一点点差别。
将为嘉兴话录语音档案
经过上午和下午两个场次的比赛,23名参赛者中的前10名将进入决赛。最终,只有嘉兴“闲话”说得最好的一名“老嘉兴”能当选嘉兴方言发言人。届时,市档案馆还将颁发“嘉兴方言语音发言人”聘书。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嘉兴方言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逐渐消失的声音,急需保护和传承。”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5月开始,市档案馆启动了嘉兴方言的语音建档工作,面向全市征集“纯正老派”的嘉兴方言语音发言人。最终选出的发言人将参加方言语音的录制工作,方言发音资料由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