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昨天,记者从市滨海办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期。市滨海办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勾勒出这样一幅发展蓝图:未来几年内,滨海新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在加快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全面整治环境污染、优化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海河联运为“蓝色经济”加分
“通江达海、海河联运是嘉兴发展海航物流的独特优势,也是成就嘉兴海洋经济的特色所在。”市滨海办党委书记、市港务局局长、市口岸办主任王照祥说,滨海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区位交通便捷、港口资源丰富、临港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条件,嘉兴港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海河联运港口之一。
据介绍,滨海新区基本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目前已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依托港口发展的产业集群。而嘉兴港作为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和建港条件,是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和海上对外贸易通道,具有前海后河的独特优势。同时,嘉兴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杭嘉湖地区,该区域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航道连片成网,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嘉兴港海河联运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相继开通了乍浦至杭州、嘉兴内河的两条集装箱“海河联运”航线并启动嘉兴港独山、乍浦、海盐三大港区的海河联运项目。首条从嘉兴内河多用途港区到嘉兴港乍浦港区的集装箱外贸航线的开通,标志着嘉兴港与嘉兴内河港实现海河联运的“无缝对接”。据悉,该航线的首次试航历时约为六小时,运输成本是陆路运输成本的四分之一。该航线的开通将有效降低腹地企业运输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嘉兴港口岸扩大开放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标志着口岸开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嘉兴港海河联运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凸显。”王照祥表示,海盐、独山港区口岸开放将按计划有序推进,乍浦港区美福、嘉港石化码头正式对外启用,全港对外开放泊位数增至13个,为嘉兴市争取“十二五”期间实现嘉兴港全域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绿色画笔”给力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市滨海办有关负责人说,滨海新区将牢固树立“环境即资源”这一生态建设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滨海新区主要开发主体,嘉兴港区内大型工程单位、化工煤炭企业较多,环境问题成为该区域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年初以来,嘉兴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抓住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创建这个契机,结合港区实际,出台了《蓝天·碧水》专项行动方案,全面针对港区的水、气、尘污染开展治理工作,并以总量监管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进行升级改造,同时还启动了环境监测实验大楼工程,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优化空气预警监测网络,提升应急预警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嘉兴港区生态环保投入5425万元用于综合治理,进一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
大桥新区及独山港区也将“生态立区”战略摆到首位,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大桥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今年3月,省统计局发布的《浙江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分析》显示,大桥新区循环利用水平指数达到93.2%、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7%。
“今年我区环保循环产业迎来大唐海盐风电、海利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新项目,目前正积极申报循环经济产业园。”大桥新区有关负责人称,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使污染得到控制,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这三大任务,大桥新区正全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显示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此外,独山港区在今年上半年突出生态环境的绿化建设,造林总面积为1067亩,任务完成率为101%,同时还加强了河道保洁,上半年已疏浚河道16公里,建设重点河道拦河栅180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