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当前,救灾不分你我,不分地域,也不分国界。可是很奇怪,据昨日京华时报报道,在京务工近20年的房山北营村“新市民”赵先生,7月21日暴雨时先后救出多人,由于不是本村人,赵先生一家却不能享受与同院灾民被安排住进救灾帐篷的待遇,也无救灾物资可领,夜里只能借住在邻居的卡车里。
这事,听起来很让人寒心。在这样一场人人帮人人、人人都需要帮助的灾难面前,居然还把人划分得这么有界线有等级,可见作为大都市的京城,一些部门和人的地域观念是何等分明。灾难面前,一位新北京人无私无畏投入抢险救灾之中,先后救出多位邻居,临到他一家人需要领一个帐篷安身时,却被区别对待。很难想象,他以后是否还有这种救人的热情?
这场北京大水,成就了一种“北京精神”,说得确切点应该叫“公民精神”,是合格的市民筑起了这座精神丰碑。这座丰碑,也凝聚着像赵先生这样一群在京务工、住出租房的新市民的奉献精神,在大水之夜,到处是民工们忙着救人的身影。但是,很遗憾,类似赵先生这样被划分为另一种人的事件不是孤例。
昨日新京报报道,“女子京港澳高速失踪,丈夫报警遭推诿”——当28岁刚做妈妈一年的郑冬洁发出最后一个短信向家人求救后,她的丈夫杜伟和家人“找遍了沿途的所有医院、派出所、灾民安置点,没有消息。绝望中,他们的报警求助被房山推给丰台,又由丰台推回房山”。最终,杜伟的妻子在616路公交车上不幸溺亡,她再也回不到她的娘家——河北涿州。
人民日报曾经有一篇评论这样讲道: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
礼遇,就是一种体面与尊严。而普通市民尤其在大城市务工的新市民,他们受礼遇的满足感却很简单。京城水灾当夜,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的南岗洼铁路桥下严重积水,水深平均4米,最深处达到6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附近工地的100多名农民工兄弟,立即奔到现场,搭起了一条生命线。可让民工杜金荣“最感动”的就是被救的人说的一声“谢谢”,听到“谢谢”声,他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我们这么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就这么简单,听到“谢谢”,民工们感到得到了尊重。
这样好的人,这么见义勇为的民工兄弟,我们怎么忍心去伤他们的心——不给帐篷,眼看着他们露宿车斗里,闷热、蚊咬、整夜不眠。大水是张考卷,考出了人与社会的良心。“那个雨夜,在积水中,浮起了一群可爱可敬的面孔。”面对这么可爱可敬的“新市民”、“京漂一族”,我们不仅要给他们一顶临时安身的帐篷,更应该给他们一顶保障同等市民待遇的永久体面的“帐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