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7日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在桐乡,有这么一位老人,他16岁离家求学,50年后又回到家乡,还为家乡准备了一份厚礼——《屠甸史话》,这本记录屠甸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书籍,将于下个月正式出版。
昨天,记者来到桐乡市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找到了76岁的沈金祥老人。“我16岁到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市铁路局工作。”老人说,他1996年从兰州市铁路局退休,2001年带着妻子回到桐乡。如今,3个子女都定居在兰州,只有他和老伴回到了桐乡,“回桐乡养老,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
历时4年完成
共计20多万字
据悉,《屠甸史话》有11章,共计20多万字,“我喜欢看关于屠甸历史的书,后来记录的资料多了,就试着自己开始写写。”沈金祥说,从2008年开始,他就着手搜集和整理屠甸的相关资料,4年间共翻阅了300多本史书,其中包括各个版本的《桐乡县志》、《嘉兴府志》等。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把尺子、一部相机,这些是沈金祥外出的必备品,为了让书的内容更丰富、准确,无论是一座古亭还是一座石桥,他都要到实地看过。有时候他会坐上桐乡到屠甸的早班车,然后在镇上待上一整天,走走写写,用照相机记录下屠甸的角角落落。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屠甸有一块非常著名的贞节牌坊,但是现在不存在了。”为了证实这个记载,他多次来到书中提到的桑树地头,硬是在一堆乱石里,找到了两块有重要价值的石头,“一块石头上写着‘圣旨’,一块石头上写着‘贞洁之坊’,有了这两块石头作为证据,就可以还原贞节牌坊了。”这些信息,都被一一记录在《屠甸史话》中。
当地政府出资出版
让更多人了解屠甸
“我们屠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记录屠甸历史的史料中,沈金祥发现了不少矛盾的地方,“多思必有所得,虽然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书籍中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历史只有一个,我就要找到这个最正确的。”为此,他综合了多类书籍,又到实地考证,凭着认真细致的态度,在《屠甸史话》中,他一共纠正了二三十处史料中出现的不准确的地方。
今年初,沈金祥的《屠甸史话》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眼看着就要完稿了,但是他又面临着一个难题,出版的资金哪里来?“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特别是在屠甸,现在还没有完整的镇志,这样一本比较系统地搜集整理相关历史的书,如果能成功面世的话,对于我们以后保存屠甸的史料,编写镇志有很大的帮助。”屠甸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准备出资,“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屠甸的历史,应该会在8月份正式出版,发行3000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