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9日讯 这个成绩不算最出色,但在开化当地却为人津津乐道。
因为这个孩子,几乎听不见。
他靠自学唇语,走过了异乎寻常的十年寒窗生涯。
儿子汪昕豪
从开化城区到城关镇翁村只有十多分钟车程,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绿色之中。
汪昕豪的家是一间陈旧瓦房,斑驳的房子在小楼中显得有些寒酸,这里原来是村生产队的仓库。
记者:“考上大学了很高兴吧?这两天在干什么?忙着和同学一起庆祝吗?”
汪昕豪:“抓知了。”
记者:“为什么要抓知了?”
汪昕豪:“拿出去卖啊。可以补贴一点家用。上大学学费很贵,我尽量少给家里增加负担。”
我注意到,他说话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靠近我,眼睛紧紧盯着我的嘴巴。他的普通话不算流利,但一般人能听懂;他回答问题时速度比正常人稍微慢一点点,但不影响交流。
我还发现,身高1.73米的汪昕豪习惯性地弓着背。他说,这是身体一直向前倾的结果。自小学一年级起,他一直坐在第一排。
汪昕豪头上套的那个东西,是助听器。有了这个,他的听力能增加一点,但他与人交流时还是会习惯性地看对方的口型。对熟悉的人,比如家长、老师,他一看就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如果陌生人,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他依靠微弱的听力再加上仔细观察,也能猜出七八分意思。
令人惊讶的是,汪昕豪没有专门受过唇语训练。
因为听力的关系,汪昕豪9岁才找到一家接收他的学校。可即使坐在第一排,也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成绩很差。
直到他发现利用老师张嘴说话时的唇形,加上自己听到的微弱声音,可以更好地辨识讲课内容。
其实从小到大,父母教他说话时,总是使用夸张的嘴型,这无意间对他是个诱导。
后来,下课的时候,他时常自己坐在教室里揣摩老师的唇形。小学三年级以后,他就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父亲汪国盛
得知录取消息后,汪昕豪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爸爸妈妈,“是他们没有放弃,我才能走到今天。”
的确,父亲汪国盛,比谁都有理由骄傲。
1992年,儿子出生的时候,汪国盛欣喜异常,按照老家的风俗到处发喜糖。
可一年后,他发现儿子依旧没有开口讲话。医院的检查结果给他当头一棒:汪昕豪先天患有双耳耳道闭塞症,听力虽正常,但耳道闭塞,声音无法从耳道里传进去,只能通过眼睛、鼻孔等其他器官传一些微弱的声音进去。近乎于耳聋。
原本在外打工的夫妻俩双双辞职回家,专门在家教儿子说话。一个字一个字,用夸张的嘴型,千百遍地在他耳边说。
”一直到他5岁,才喊出第一句‘爸爸’。”虽然不是那么清晰,但汪国盛却放声痛哭,泪流满面,“我发誓过,无论受多少苦,都要教会他说话。”
汪家的家境并不好。汪国盛原本是个司机,但后来患上重度高血压,丢了工作,家里就靠他种点地维生。
但为了儿子,汪国盛仍然做出了很多努力。
6岁时,他曾带儿子去做过一次手术,花了几万元,但效果不大。
初三那年,儿子要考英语听力,汪国盛咬咬牙,帮儿子买了一只价值7000多元的骨导助听器。但儿子练英语听力,有时还是靠蒙,对他来说,马路上机动车声音的干扰,都会让他听不清任何发音。
好在,乖巧的儿子,学会了“看”别人说话。
汪国盛从来没有逼儿子一定要考几分。对他来说,儿子能摆脱父母的羽翼,能独立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汪国盛身体不好,家里负担重,还欠着十几万元外债。收到录取通知后,汪昕豪已向开化助学办提交了助学申请。
采访当晚,记者以汪昕豪的名义向钱报中天助学基金提出申请,立即得到批复:同意。对汪昕豪来说,自立,是多么困难,又多么重要。记者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愿他,一路顺风。
- 12岁小男孩北郊河里一去不回 父母知道时为时已晚
- 开化一男子释放出狱才两月 “重操旧业”又被拘
- 4岁男孩身子探出5楼窗户 左邻右舍拉被单救生垫
- 前日再发一起溺水事故 15岁男孩游泳时不幸溺水
- 4岁男孩身子探出5楼窗户 左邻右舍拉起被单救生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