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5日讯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甘地
翻看浙江地图,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不过是浙中丘陵上的普通一点。
这个并无区位优势的村庄,却如核聚变般释放出惊人能量:先后获中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8万元,实现了物质共同富裕、精神共同富有,提前达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小村,成长为魅力四射的中国名村,花园村崛起之路潜藏着多少奥秘?
盛夏时节,我们在花园村蹲点采访,发现这里既是一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镇,又是一个活力充沛的创业之城,还是一个民风向善的和美乡村。
村党委书记邵钦祥说:“花园人坚持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着力破解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了‘两富’之梦。”
率先富裕的花园人,不忘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
共同富裕的现代田园
在村里崛起的高楼大厦附近,我们注意到几座破旧的老房子,错落排列在坡地上。村民们说:这是旧村改造时特意保留的,为的是记住老花园村的形象。
记住的不只是形象,还有邵氏族人的花园村史。据传,660多年前,邵氏先祖从河南博陵郡迁到东阳紫溪,在邻村马府的马太师家中做长工,因忠厚能干受赏识,获赐后花园,在此安家发族。
村名花园,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直到30年前,花园村仍是当地最穷的村庄,地处丘陵,缺水少田,村民以挑盐为生。邵钦祥至今记得,34年前结婚那天,得从马府村拉线借电。
1981年,邵钦祥等人凑了1500元钱,办起花园村首家企业——蜡烛厂,由此走上以工强村之路。到200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6万元,实现了户户小康。
当花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时,周边村庄却相形见绌。在村史陈列馆里,我们看到一批2004年的各村留影,马府等村泥房杂乱无章,土墙斑驳破败,村道如蚯蚓,人们说:“花园像欧洲,马府是非洲。”
对贫困有切肤之痛的邵钦祥,一直在寻找破解贫富差距之道。他说:“一家富不算富,家家富才是富;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是真富。”
2004年底,着眼于发挥花园村的先富带头作用,东阳市调整行政村区划,将花园村与周边的马府、南山等9个村合并,组建新花园村。
消息传开,村里炸开了锅。当时老花园人想不通,并村后人口增加近10倍,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降2万元;周边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有的宗族势力严重、干部不团结、矛盾纠纷多发,花园村会不会因此背上包袱?
其他9个村的人也满腹狐疑,担心福利待遇不能统一,成为花园村的“二等村民”。
为并村的事,各种会议开了260多次。在最后一次村民代表会上,邵钦祥动情地说:“我们的生活好过了,忍心看着其他村过穷日子吗?如果不能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富裕,花园这个新农村的榜样,意义还有多大?”
会场鸦雀无声。
并村,先要并心。面对村民的种种担心和猜疑,花园村不搞特殊化,实行“五统一”,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实施,迅速凝聚了人心。
在并村后的首次动员大会上,新一届村干部班子向村民承诺: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花园大变样。
变化从旧村改造开始。花园村调整新农村建设方案,将全村划为村民平安居住区、高效生态农业区、第三产业服务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原10个村改为10个小区,整体搬迁4个村、整体拆建2个村、旧村改造3个村。
从2005年至去年底,这项浩大的工程整整持续了6年多。期间,村里共拆建1500多户的4500多间农房,新建房屋3500多间,给村民的补偿资金上亿元。
我们行走花园村,目之所及,宽畅的马路纵横交错,联体别墅排列有序,俨然一座田野上的城市。除了南山、西田、方店等小区的老名称,已不见当年破落农村的痕迹。
与老花园村恩怨难断的马府,是首批拆建的村,村民也最先入住新房。当看到新居比老花园村的更漂亮舒适时,他们心服口服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花园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新老村民共享繁荣。
村党委副书记郭进武告诉我们,并村促进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重组,拓展了村庄的发展空间。全村节约土地600余亩,引入各类工商企业,新建红木家具城、原木市场、板材市场,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和众多创业机会,让困难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郭进武自豪地说:“现在低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有2万多元。在村里帮助下,生活再困难的村民,也没有后顾之忧,也能住上别墅。”
张均木是三余小区的特困户,患有10多年的胃病,每年医药费就要花1万多元;妻子张春花腿部有毛病,长年服中药,一家人生活拮据。2005年大儿子又出车祸,赔偿了4万多元,自己的一条腿也被撞断。并村后,他家分到5间地基,只造了一层就停工了。
当我们来到张家时,却看到新房已近结顶。正在忙碌的张均木说,村里送来了造房的红砖,还发了补助金,新房就快完工了。张均木给我们算家庭收入:他由村里安排做送水工,一年能赚一万多元;大儿子做油漆工,一年有七八万元收入;小儿子在网络公司上班,每年能补贴家里一万多元。一家人年收入有10多万元。最开心的是医药费可以报销,每年自费只需2000多元。
“我们这样的人家,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事?有村里的关心,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张均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共同富裕,离不开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作支撑。集体的力量,在花园村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此前,新并入的9个村集体经济薄弱,多为空白村,对村民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人心涣散。村会计提供的数据表明,随着花园进入快速发展期,村里通过创办市场和企业,集体经济更加强大,去年收入达1.3亿元。
有了实力,花园村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民生项目。仅去年,用于公共服务和村民福利的投入超过9000万元,8年来累计已有10多亿元,为村民编织起一张完善的“保障网”。投资6000万元的花园医院,拥有190多名员工,配备CT、磁共振、B超,正在新建11层高的住院大楼;投资3000万元的大型商场,完全按照连锁超市的格式建造和经营;老年公寓像宾馆,每间房配卫生间、空调、彩电,低保户吃住全免费,每月还有零花钱……
说起免费福利待遇,郭进武一口气报出10多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城乡居民保险、数字电视费、电话月租费等,老人每月可领生活费,困难户可申请扶困补助,村民每年接受一次2000元的免费体检,看病自费部分还可报销一半……村民找工作,只要愿意,都由村或花园集团安排。
劳有所得、幼有好学、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弱有多助、住有美庐……在村民的笑脸上,我们读出了花园人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全面小康之后的花园,没有停下艰苦创业的脚步——
活力迸发的创业乐园
花园村的变化令人惊艳。到去年,全村已涌现807家企业,实现销售117亿元、税收1.85亿元。
回顾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在邵钦祥眼中,2009年是花园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时,村里多个产业繁荣,企业活力强劲,村民生活富足,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部分干部员工认为,相比周边地区,花园村已经很不错了,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享受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了;一些腰包鼓起来的村民陷入迷茫,钱往哪里投?下一步往哪里发展?
这种现象,引起了邵钦祥的警觉。当年12月,花园村举行经济大投入大发展动员会。在会上,邵钦祥语重心长地提问:“花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面向未来,我看花园村最大的敌人在自己。”他说,一个地方能不能大发展,关键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些同志面对机遇不思进取,感受不到压力,丢掉了艰苦创业的传统,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这次经济发展的动员会,最终成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全面小康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创业创新激情,成为热烈讨论的主题。
村里组织党员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外出考察,足迹遍及省内外名村甚至海外,比较差距、查找不足、开阔视野。在山西大寨村,他们找回了艰苦创业的作风;在江苏华西村,他们意识到做强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在奉化滕头村,他们发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
如今,这样的思想讨论会已成为花园村的惯例,每隔半年,花园集团和村里都要举行一次中高层干部务虚会,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交流探讨应对之策,被称为“花园头脑风暴”。
3年前的那次会议上,花园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新战略:以推进工业为重点,以产业升级为主线,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物与医药、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红木家具等产业。
从此,继续保持艰苦创业作风,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成为花园人的共识。
当年,投资1.5亿元的昌兴铜业公司动工,次年2月投产。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创利税7000多万元,成为花园村的利税大户。
偏僻乡村走出了全球“单打冠军”——花园高科。花园集团投入近2亿元,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维生素D3项目,历时5年终于成功。至今,花园高科成为全球最大的饲料级维生素D3生产基地,去年实现产值3.27亿元、净利润1.5亿元。
花园上马高科项目和追加投资时,正赶上房地产市场红火,不断有朋友来拉邵钦祥做房地产生意。他说:“我知道做这个来钱快,但我认准了,虽然做实业短期回报慢,但从长远看,这是一条正道,能为花园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七月的金衢盆地,骄阳似火。我们在花园村采访,看到更热的是经济发展的活力:
这边,投资3亿元的花园包装有限公司首条流水线投产典礼鞭炮声未息;那边,红木家具城二期工程外墙脚手架逐日拆除,为月底开张作好了准备。郭进武说:“这里有300多个商铺,却有1500多人报名预订。”于是,三期工程今年4月动工,总投资2.5亿元的精品红木家具城,也将在今年底开业。
邵钦祥说:“村里每天有几十支队伍在同时施工,这几年,村里自加压力,通过积累和贷款,加大项目投入,每年都有几亿元规模。”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而这几年,恰是花园村调整结构迈上新台阶的几年。
一些专家考察花园村的800多家企业后发现,这是一个“超级杂交体”,多种所有制融合共生、互促共进,以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为特色的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和以个私经济、家庭经济为特色的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邵钦祥告诉我们,集体经济在制订发展规划和优化土地等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强大功能,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市场园区、商贸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搭建起全民创业的大平台。
在花园村的主干道上,红木家具店一家紧挨一家,几乎每家店面都对应着一家生产企业。短短几年间,村里通过开办与家具产业配套的市场,形成了从木材进口、加工、雕刻到红木家具生产、销售、运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被誉为“中国红木家具第一村”。仅在红木家具城一期,就集聚了240家全国知名家具企业。
每天一早,村木材市场上挤满集装箱车,堆场里是一座座小山似的红木。村委会委员方正统负责管理市场,他说:“原来市场在马路边,因为经销户增长太快、难以容纳,村里就规划500多亩土地建起新市场。”光是这个市场,每年就为村集体带来1000多万元收入。
集体搭台、全民创业,花园村多个产业创新、多条途径创富、多种人才创业,全民创业的热情经久不衰。
在新美红木家具厂,我们遇到刚从缅甸采购红木回来的老板葛新建,正在指挥员工卸木头。这次,他花100多万元,买来两车红酸枝。每隔一段时间,葛新建就要去东南亚一带采购原木,经常一去就是半个月。葛新建和妻子徐芳卿是南马镇人,原在东阳市区做木门生意。2009年,他们来到花园村办家具厂,现有工人100多名,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徐芳卿说:“当时来创业,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集聚优势。办厂时,村里也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
这样的夫妻档,在花园村并不少见。在花园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者,都能找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这,也许是花园村全民创业的活力源泉。
入夜,工业园区灯火通明,仍有企业在加班加点。夜访农家,常能见到村民忙着雕刻家具或编织草席的场景。村里,各种小商店和餐饮店就有上百家,连广告公司都有10多家。
“花园村没有闲人,不是在上班开店,就是在经商办厂。”郭进武告诉我们,人们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一是办企业,二是开店做生意,三是出租房屋,四是在企业上班,五是务工收入。他说,村里的事业发展太快,许多工作需要有人去做,连保洁员、花木工、保安员就有400多名。“除了老弱病残,人人都在干活”。
花园的活力,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类人才,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者,普通话成了村里的常用语言。
7月9日,昌兴铜业迎来了花园村第四位海归人才——王传欣。28岁的王传欣家住武汉,是一名金融学硕士。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后,先在武汉一家国有银行工作,后到永安期货搞研究。这次他来花园村工作,是因为在杭州开会期间,被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的MBA硕士、昌兴铜业董事长潘建锋一眼看中。
“这里的环境挺像澳洲。我的单位越跳越小,但事业越做越大了。”王传欣笑着说,他将致力于金融期货研究,帮助企业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即使普通外来人员,也在花园村实践创业梦想。
深夜11时多,花园大道仍是灯火闪烁。小巷口,一个中年汉子仍守着肉串烧烤摊,油煎的肉串发出诱人的香味。攀谈中,我们得知他是云南思茅人,去年秋天带着老婆孩子来到花园村。
“卖肉串能养家吗?”面对我们的疑问,他笑了:“一天下来,多时千余元,少则两三百元。”现在,他老婆也在摆摊。他们的愿望是多赚钱,在花园村买套房子,做个真正的花园人。
对这个虽不显眼却勤奋工作的小人物,我们肃然起敬:生活的理想,不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新老村民共同生活在花园,尽情实现各自的梦想——
充满魅力的心灵家园
花园,这个在田野上飞快成长的村庄,产业的活力和创富的机会,吸引了2.5万外来人员涌入,和近5000村民共处一地,使这里的色彩更加斑驳陆离。
企业家、科技人员、公司白领、务工者、本地村民、小商贩……这里,渐渐衍生出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对一个从传统村落转身不久的现代农村来说,能否实现各个群体的诉求,平等和谐相处,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魄力。
作为一个拥有两万多外来员工的村庄,在人们的印象中,本该治安形势复杂、矛盾纠纷屡发。但在花园,一切井然有序,30年来无重大刑事案件、无上访事件、矛盾纠纷不出村。
事实上,花园村也经历过矛盾多发期。并村后两年,花园进入快速发展期,村民、村民与外来人员、外来人员之间,一度频发劳务、邻里、债务及交通事故等纠纷,每年多达一二百起。
为此,村里设立综合治理办公室,对矛盾纠纷,第一个接手的村干部负责到底,难以解决的由村党委和村委会讨论解决。现在,花园村设有治保委、调解委、外来人员管理小组等机构,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就有30多人,大小纠纷都在村里化解。
让我们感到新鲜的是,村和花园集团还设有保卫处,拥有104名员工,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经费,在村里24时小时巡逻,排查不安定因素,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外来工集聚地容易结帮拉派,成为治安隐患,但花园村从未出现这一现象。一名来自贵州的外来工告诉我们,曾有在邻镇的同乡想拉他入伙,被他拒绝了,“在这里,欠薪等纠纷都有专人管,没有人欺侮外地人”。
花园文化中心主任金光强说:“村里千方百计维护外来人员的权益,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花园。”
去年10月,为庆祝创业30周年,花园村评选出十大功勋人物、十大创业助手、十大敬业标兵、十大杰出员工、十大和美家庭,进行隆重表彰,分别给予12万元至1.2万元不等的奖励。
这是一次感恩的聚会,也是和谐花园的经典场面。他们中间,有艰苦创业的企业老板,有辛勤忙碌的公司高管,有生活和美的村民家庭,也有敬业奉献的普通员工,极大多数是外来者。
9年前从金华来花园村追求梦想的郑建丽,对自己当选“十大敬业标兵”感到激动又意外。从一名普通老师做起,她现在是花园幼儿园园长,把幼儿园办成了有44名教师的“省二级”,村民和外来人员子女均可就读。她说:“想不到我的工作,在大家看来那么重要。”
郑建丽在感慨自身价值被认同时,或许没有想到,她的工作,是村里构建和谐家园的重要部分。
在这里,企业家需要创业好平台,科研人员期盼发挥专长,管理人员渴望得到尊重,经商开店者盼望治安有序,外来工和普通村民想要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从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到外来工纠纷化解、子女入学,村里尽其所能,为他们实现各自的梦想创造良好环境。
“花园高科”总经理助理丁化来自江苏徐州,他毕业于精细化工专业,曾在上海打拼6年,连房子都买了,但为了更大的事业平台,他和同专业的妻子投奔花园村。夜晚,他常与家人在吉祥湖畔散步,觉得花园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无异。他说:“想不到,在这里也能找到归属感。”
对普通外来工来说,花园村也是创业的天堂。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村级红木家具市场、金华最大的农村商贸市场、800多家企业和建材、饮食、工艺品等专业街,村劳务市场长年门庭若市,各类招工信息令人眼花缭乱。
融合,来自彼此的宽容。花园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本村人和外地人发生纠纷,先向本村人问责。当年邵钦祥作出这个决定,理由是“外来人员为花园创造财富,不管什么理由,都要尊重他们”。
村民们说得更实在。村民蒋园球说:“怎么不欢迎外地人?没有他们来经商务工,我家每年七八万元房租收入哪里来?老公的运输生意哪里来?”
这种开放包容的心胸,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创业者、高端人才如沐春风,成为花园新力量。
亲善,产生幸福。每晚8时许,花园村的夜生活才开始。大型商场逛街购物,休闲公园游人如织,村中广场舞曲翩翩,咖啡馆里私语窃窃……构成一幅和美的现代乡村图。
为满足新老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些年,花园村投巨资新建影剧院、图书馆、科技馆、健身休闲公园、游泳池、文化广场、吉祥湖水幕电影等一批基础设施。今年,村里还成立了影视公司,从杭州引进人才,投资拍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城市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花园。当我们惆怅于现代城市钢筋水泥丛林的隔阂和冷漠时,却在这里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融并非难事。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是村容环境和生活方式,也让传统的家庭、邻里、乡土关系得以巩固,并更加和谐。
村妇女主任马美琴告诉我们:“文化,已成为各个群体相互沟通的纽带。”
村里的文艺队伍五花八门,有秧歌、腰鼓、柔力球、扇子舞等10多支,每两年就要举办一次运动会,不时自编自演文艺晚会,业余时间经常排练。无论是老板还是务工者家庭,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参加,大家朝夕相处,亲近感油然而生。
新老村民和谐相处,人人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这已成为花园村的新愿景。
家住南山小区的郭鸣鹿是位“潮人”,66岁的老人几乎每天开车去爬山,还迷上了旅游,这两年去过日本和和国内不少地方。前段时间,他刚从西藏回来,这几天又想到海南三沙市去看看,“我每天看报纸,这个地方是热点”。尽管很“潮”,但郭家依然保持着农村传统的居住方式,老俩口和3个已成家生子的儿女同吃同住,其乐融融。
这样几代同堂的家庭,在花园村极为常见。从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花园人的精神需求。创富的脚步如此匆匆,他们也需要宁静的心灵港湾和温暖的情感归宿。
花园魅力,不仅在于村庄和谐,也在于人的变化。除了钱,花园人还该拥有什么?邵钦祥说:“一座现代化大厦,物质富裕是基石,精神富有是骨架。没有基石,建不起大厦;没有骨架,撑不住大厦。”
培养新一代农民,始终是花园村的头等大事之一。这几年,村里各种技能培训和文明礼仪教育从未间断,从10多年前开始,就办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座全日制综合职业高中,是省级中小企业直供培训示范基地。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花园人也绝不马虎,想方设法引导村民向上向善。马美琴介绍,村里3年评选一次五好文明家庭,评不上的家庭要查找原因,签改过保证书。去年的“十大和美家庭”评比,更是严格通过村民推荐、小区考察、公开打分、公示考察等程序。“评选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马美琴说,尽管她家也当选了,但她觉得自己还有缺点:文化水平不高。就此,她专门去读了农函大,“花园村干部不能丢面子的。”
这种强烈的荣誉感,发自肺腑。
村里一座“中华百村图”纪念碑,无疑是花园人的精神高地。碑上刻着全国56个民族代表村对花园的祝福,还有江苏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山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等人的题词。
百村图,寓意团结、和谐、向上,这也是花园人给我们的印象。
爱村实干的领头人,带领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为民谋利的幸福花园
邵钦祥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只要在村里,每天吃完早饭,6时半准时开车巡村。
这天,我们跟着他巡访。在乐园路,见村民陈荷花在卖肉饼,邵钦祥问她最近家里有啥困难;在花园农贸市场,问水产区改建工程进展……由于看得细致,十几分钟路程足足开了半个多小时。
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看不到农村常见的猪狗鸡鸭。有村民解释,村里规定,不允许养狗,猪和鸡鸭只能圈养,已有10多年了。一问村干部,我们又愣住了:只听村里人说起这事,但从未见过规定原文,也许是哪次会议上提到过吧。
此事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不成文的口头约定,所有村民能遵守10多年,基层组织的威信何以高到这种程度?村干部身上又有一种怎样的力量?
邵钦祥说,村干部的威信来自两条,一靠无私奉献,二靠公正办事。他认为,新一代农村干部必须具备这些素质,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才会有凝聚力和公信力,干群关系才能更加和谐,更好地带领村民奔“两富”。
在花园村,有一条规定倒是白纸黑字:党员干部不管是参加会议、活动还是为村民办事,一律不计报酬,不发误工补贴。这一规定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多位村干部和村民向我们证实,30多年来,花园村干部从没有向村里领过一分钱。
邵钦祥说:“当花园村干部,只能讲奉献,不能讲回报。”这位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也是掌管花园集团的民营企业家,至今已从个人资产中拿出8亿多元,投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事业。他说:“我当干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要建设好这个村。建设新农村,要辛苦一代人。”
这种精神,在花园村干部身上薪火相传。
家住方店小区的村党委原副书记方升潭,在旧村改造时,按照老房子的标准,可以分到4间宅基地。由于马路拓宽,同一排的3户人家少了一间宅基地。方升潭没说二话,主动提出自家少分一间。在他的新家走访时,方升潭说:“这事在花园很正常,当干部就不能与村民争利。”
更让村民信服的,是干部公正办事、不谋私利,凡是涉及规划、拆建、招标等事务,一律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大面积旧村改造时,如何划分宅基地一时成了难题。研究再三,村里决定好地段一律实行拍卖,无论干部还是普通村民,谁都没有特殊待遇。
当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郭鸣鹿,带头拆了自家房屋和经营多年的木线工棚,一年损失几十万元。新宅基地公开投标时,他原先看好的村口地块,又没能拍到。面对老伴的埋怨,他说,人家老邵把家产都拿出来给全村人用,哪个干部还好意思占群众的便宜?当干部吃亏是应该的。
在旧村改造中,花园村拆建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纠纷。对此,村党委副书记郭进武说:“农民最朴实,也最敏感。干部办事公正了,他们是通情达理的。”
尽管花园村干部都是义务劳动,但他们的办事效率之高,令人刮目相看。其背后,是一套科学管用的制度设计,真正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按村里规定,村民有事找干部,小事当天解决,大事3天解决;遇突发事件,村干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我们采访那天,郭进武接到4名湖北籍油漆工的投诉,说一家家具厂老板拖欠工资,他立即赶去处理。第二天再见到时,他笑眯眯地说,这件事已成功处理,是员工想跳槽、老板不愿放引起的纠纷。老板现在外地,答应回来就付清欠薪。
郭进武说:“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了,矛盾纠纷不会自动减少,关键要看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执行力。”
在花园村走访,我们发现对党员干部“管”得紧,对村民却很宽松。村里这样规定,党员干部违反纪律和村规民约,加倍处理和处罚;与普通村民发生纠纷,首先处理党员干部。邵钦祥说:“管好干部,就能给村民树好榜样。并村前,有的村不团结,主要是因为村干部不团结。”
老南山村分东庄和西庄,大家都姓郭,据说郭氏长房跟二房分家不合,积有宿怨,百年村斗,在东阳颇有名气。村里有两个会计、出纳,两套账本,连敬老院都有两个。当时在村里开木线厂的村民郭永盛说,路修到两庄交界处,就成了断头路。他为此吃尽苦头,产品只能用推车拉到村口,再装汽车运走。
并村以后,南山村民入住同一个小区。东、西庄人打乱居住,天天见面打交道,关系融洽起来。接着,10个村党支部整合为4个,大村两个村一个支部,小村3个村一个支部,彻底冲破原来个别支部的家族势力和宗派观念,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迅速增强。
当年的断头路,如今已成了1200米长、20米宽的南山大道,两旁是整齐的住宅,商铺林立。郭永胜告诉我们,他家就在路边,一楼几间分别租给3个做生意的湖南、安徽、江西人,一年租金有12万元。他说:“你看,干部一团结,齐心谋发展,两庄人都得实惠。”
南山小区的居民,现在更愿将这条路称为“连心路”。
邵钦祥说:“当干部,就是一种荣誉、一份责任,既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更要有主动服务百姓的觉悟,才能对得起村民的信任。”
这,或许是花园发展30多年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
- 秀洲面向全球吸引领军人才 已创建145家科技型企业
- 赵洪祝:同心协力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
- 永商回归正当时——“两富”下的永康新实践报道
- 浙江省政协委员视察交通建设 为“两富”打好基础
- 黄志平提出 义乌争当“两富”现代化浙江排头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