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6日讯 很多人盼望着,医疗不再是沉重的负担。
海宁正在织就的一张广覆盖、高标准医疗保障大网,满足了人们的新期待:该市低保人群基本医疗实现免费;低保边缘人群看病花费的70%可报销;医疗支出大于其上年度家庭收入的重大疾病患者,也可以获得60%的救助……新政让再穷的人也看得起病,每一位乡亲都不用担心因病致贫。
很多人都渴求着,看病能方便些,医疗质量能更高一些。
海宁挥出组合拳,打造市、镇、村三级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用有品质的医疗保障成就人们有品位的生活:引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面托管海宁市人民医院,实现大病不出县,且享受“上海的水平,海宁的价格”;与省人民医院合作,以股份制的形式让省城优质医疗资源入驻乡镇,实现急救不出镇;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实现小病不出村。
这是海宁的一张医改答卷,它求解了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维护了广大群众平等的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传递着一座城市的幸福价值。
大病不出县——县级医院借梯登高:上海的水平,海宁的价格
因为股骨头坏死严重,海宁市斜桥镇57岁的农民周老伯和家人苦恼不已。全髋关节置换是摆在老周面前的唯一医治途径,然而,手术在哪里做?这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周一家来说是个大难题。
“还好,今年2月市里引进了长海医院,上海一流专家在家门口坐诊,药费也可报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老周的女儿说,以前,海宁人民医院做不了这样的手术,如果到上海、杭州,光排队挂号就要耗上几天。
有着81.74万常住人口的海宁市,人均GDP超1万美元,但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医院也不过是二级甲等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硬件差了可以建,而医疗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怎么办?海宁的做法是借梯登高,破除区域壁垒,引进高端医疗资源。今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海宁分院揭牌,海宁市人民医院全权委托给长海医院进行管理。原长海医院院长李静出任首位托管院长,与她一起来到海宁的还有一个团队。团队专家常驻海宁,每天在医院工作,且每年根据专业需求更新人员。长海医院的设想是,今后所有医生在职务晋升前,都要到海宁分院挂职锻炼。
周老伯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由长海医院康一凡教授亲自主刀,他算了一本账:关节假体采用档次低一点的,总共花了5万元。海宁城乡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可达75%,一共报了3.75万元,自负1.25万元。如果在上海,同样的医生同样的假体,费用至少6万元。而在外省看病的报销比例只有50%,需自负3万元。“仅手术费,就为我爸节省了近2万元。”周老伯的女儿说。
引进一家医院,虽然不能让当地的GDP蹿升,但海宁每一位老百姓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实惠!
上海专家的高标准、严要求,曾经让本地医生深感压力,但半年多熬下来,他们觉得收获颇丰。项昶是海宁分院骨二科的青年骨干医生,从事骨科专业10年。他说:“长海专家来了以后,原来不能救治或者没底气救治的病例,大多不用转院了。每次跟着上海专家做手术,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让我们从理论到操作都有了质的飞跃。”
在海宁,来自长海医院的姚小鹏医师不仅坐门诊、查房、做手术,还要办讲座、手术示范,通过传、帮、带提高当地医生的技术。“一些坏习惯过去没人提醒,比如患者求诊后拿了药就走,至于怎么用药,医生不愿多费口舌指导,导致药物疗效较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现在,医院移植了“长海规章”,用长海标准指导,在管理、服务、理念、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实现“内涵建设长海化”。
据介绍,托管6个月来,海宁人民医院的门急诊、手术和住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57%、32.28%和15.79%。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计数据为例,从报销记录看,去年有22.5%的住院病人到区外三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诊,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5%。
急病不出镇——镇卫生院提档升级:与死神赛跑赢得了时间
今年5月,40岁的陈大姐在去长安镇一家工厂时突然倒地。送到坐落在长安镇的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时,病人已无心跳、无呼吸15分钟。
患者有肥厚型心肌病史。医学上,对停止心跳和呼吸的病人的最佳抢救时间一般为4至6分钟,若在30分钟内抢救不过来,即可宣布死亡。
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专家不轻言放弃,抢救、用药,一个半小时后,陈大姐安然脱险,在家门口捡回一条命。当班医生说,以前,这样的患者在长安镇难以诊治,通常转到海宁县城或者杭州,不管是向东还是向西,至少需要40分钟车程。路途中,一些人往往撒手人寰。自从省人民医院进驻长安镇后,急救不用出镇,不但方便、省钱,更重要的是,在与死神赛跑中赢得了时间。
2011年4月,海宁市政府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合股组建了跨区域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入驻海宁边远重镇长安镇。新医院海宁市政府持股70%,负责出资出土地;省人民医院以品牌、管理、技术力量等无形资产入股,占股30%,不过要派出至少20名医疗专家常驻海宁医院,担任院长和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双方约定,业务营收的2%用于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的经费,合作各方不分红利,每年结余用于医院再发展,以避免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带来的弊端。
新医院在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建成,标准是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海宁三院现有250余名医护人员整体转入新医院,海宁市首期投资1亿元,床位数从原来的250张扩大到600张。这意味着,坐落在长安镇的海宁三院,迅速从一家县级医院升级为具有地市级医院规模的大医院。
一年来,在省人民医院的主导下,这家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大刀阔斧推进,医疗质量、病人满意度、新技术新项目、药占比、平均住院日等关乎患者利益的社会效益指标纳入了绩效考核。医院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蝶变:由于地处集镇、平台低,海宁三院曾经引才难、难留才。仅2010年,共有17名护士和1名骨干医生跳槽。医护人员中,中专毕业生占大多数,最高的职称是中级。2011年,借助省人民医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进了60多名医护人员,学历最高的是硕士研究生。
“一开始有人顾虑,怕合作流于形式,只是简单转走病人。一年多过去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省人民医院不是冲着人和钱来的,他们帮助我们提档升级。”一名当地医生说,合作办院后,医院的业务量上升了,医护人员的收入提高了。
一组数据书写了海宁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办院的欣喜起点:一年来,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的门急诊同比增长25.87%,出院人次同比增长27.04%,手术同比增长8.9%,而门诊均次费用同比下降了6.92%,住院均次费用同比下降6.36%。
小病不出村——社区服务增量提质:“简、便、灵、廉”
已到下午4时,海宁市盐官镇新星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依然门庭若市,仅等待推拿、针灸的患者就有十多人。
村民陈秀琳的女儿在海宁一家医院当医生,但她喜欢到社区看病,每次腰病发作,都找社区朱利章医师推拿、针灸。她说:“与朱利章医师有20多年交情了,大家知根知底,小毛小病没必要到大医院折腾。”
“现在到社区看病实时刷卡,报销比例高,像我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看病配药一年可以省4000多元。”村民张利民直言,医疗环境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是他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原因。但过去,他并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就一两个医生,几个听诊器,我们不信任。现在,不仅有宽敞明亮的医疗用房,还增添了医疗设备,医生也是医学院毕业的。”
新星村是海宁市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40万元,但这里拥有海宁市顶级的八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的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5名医生老中青结合——1名有着30多年乡村服务经验,2名是医学院毕业生,2名是海宁市级医院高年资退休医生。
村委会主任王明星说:“我们就出了2亩地,其他都由市财政投入!”
据海宁市卫生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共有1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平均达到178平方米,实现了社区卫生15分钟服务圈。在硬件脱胎换骨的同时,软件改善也列入极其重要的议事日程。海宁市财政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责任医生队伍建设专项补助经费,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启动了“四个一”工程,通过“招聘一批、下去一批、培训一批、轮转一批”,新聘用了200多名卫技人员充实到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公开招聘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含编外合同制人员),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市级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自愿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退休卫技人员,按职称和所承担工作,由市财政每月给予600元至800元的补助。
程志恒是许巷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他从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最近报名参加全科医生培训。“我是执业医师,又是主治医师,现在要做全科医生。因为前来咨询健康知识的村民越来越多,医生必须懂得更多。”他说,全科培训不仅传授医疗知识,还传授卫生服务新模式。
据介绍,海宁早在3年前就启动了社区全科医生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助理及以上执业医师全科岗位培训率目前已达到95%。同时,建立了市级医院定点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度,市级综合医院从业务指导、临床带教等方面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支持,通过帮技术、帮培训、帮管理、帮机构建设,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软件再上台阶。今年,该市以星级社区服务站评比为载体,开展社区卫生精细化服务提升年活动,为群众提供“简、便、灵、廉”的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最草根的医疗机构,因为手续简单、看病方便、效果灵验、花钱不多,赢得了病人的信任。2011年,海宁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就诊率达67.16%,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一座城市文明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于它是否让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海宁的医改,正是为有文明刻度的幸福工程奠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