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四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四年的大学生活,那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最无忧的岁月,最值得回味的生活。
而对于36岁的王旭东来说,四年,意味着富阳滴水公益走过了四个光辉的春夏秋冬,意味着自己为公益事业奉献了一千多天的汗水与泪水。
1977年10月,王旭东出生于富阳市新登镇马弓村,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5月18日,他一人前往抗震救灾最前线,在四川多个受灾地点参与救援。2008年8月,王旭东一个人在青川灾区创办富阳滴水公益组织,10月在青川灾区火线入党。半年后,回到富阳的他和朋友一起,组建了富阳滴水公益联盟,该联盟于2010年4月15日更名为富阳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滴水公益)。
从2008年到现在,滴水公益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包括助学、助残、敬老、环保、救急、关爱偏远山区孩子等,成员已发展壮大到1000多人。在汶川,王旭东几乎花完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回富阳后已举债6万多元。但四年的艰辛和执着,让他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赞许。他曾先后荣获2011年浙江省第三届“十大慈善之星”,2011年“富阳市十大道德模范”平民英雄,2009年“杭州市功勋志愿者”,2008年“四川省广元市抗震救灾优秀公民”、“富阳市十大新闻人物”、“富阳市十佳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回首往事:
四次分别,见证真爱
2008年5月18日,瞒着家人,王旭东踏上了去汶川的路,一呆就是半年。抵达灾区后,他第一时间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充当起了机场物流中心的搬运工,将一批批救灾物资分类、整合,好让这些物品第一时间运送到灾民手中。
此后,他奔赴灾区多个地方,做过多份工作。最让他难忘的是在灾区的四次分离:
第一次是和富阳市卫生防疫队的分离,让他在好不容易找到组织后再次一个人奋战;
第二次是和成都军区部队官兵分离的时候,曾经他和官兵一起劳动,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哥”。因为部队整体年龄偏小,很多事情都得向王旭东请教,而他也早已成了一名铁打的将士,有一次,一块锋利的铁皮从高处滑落,他的后脑处血流不止,简单包扎后他又回到了队伍中,在场的官兵都感动了,至今他的后脑还留有一道明显的伤疤。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部队在离开灾区之前给他赠送了一面“志愿精神学习楷模”的锦旗。提到那次分离,王旭东眼里满是泪水。
第三次是中途王旭东回富阳看望生病的父亲,灾区的孩子们偷偷起早送他,并和他拉钩说一定还要回来。车子启动了,孩子们在后面追着喊道“王叔叔,一定要回来”,泪水再次模糊了他的视野。
最后一次是在半年后他真正离开灾区时,他谁也没有告诉,一个人偷偷地走了。他早已没法承受离别的伤痛,一个人默默地收拾好一切,悄然离去。在汶川的半年时间里,王旭东见证了无数的真爱,也奉献了自己的真爱。
立足当下:
弘扬大爱,乐善天下
公益组织成立后,在王旭东的带领下,义工们的足迹遍布富阳的每一个乡镇街道,已经开展了200多次的爱心公益活动。其中包括敬老爱老、扶残助残活动,为老人和残疾人剪指甲、理发、搞卫生、洗脚、擦身、聊天等。此外还有爱心救助活动、环保清源行动、助残支教活动、文明劝导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团、滴水未来班等。一路走来,团体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成熟,并于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被共青团富阳市委授予“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暑假,正是大学生实践团最忙碌的时候,充满朝气的大学生们在滴水公益的带领下,展开多项公益活动。正是通过这样的爱心平台,越来越多的富阳人参与到他的群体当中。四年中,富阳的老百姓随处可见王旭东带着义工们忙碌的身影。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去帮残扶困,去共建美好的家园。
四年的坚持与努力,让王旭东的内心坚强了许多:“虽然在做公益的同时,我们曾遭遇外人的不理解,嘲笑,甚至是污蔑。但是我们以我们平凡的善心做着平凡的公益。”不求利益,不求回报,不求感谢。滴水公益追求的是困难群体的生活能一天一天好起来,追求的是用自己的双手为需要帮助的朋友撑起一片蓝天。
展望未来:
用爱托起,明日太阳
目前,滴水公益的多项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提到未来,王旭东说,他最希望队伍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成熟,一些慈善公益活动的策划更加成熟,活动经费的运用更加合理,也让大家能够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接下来,他着重要培养滴水公益的未来,特别是“滴水未来班”,让孩子们传承这种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爱心公益事业的接班人,只有从小抓起,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才会使滴水公益的未来更加辉煌。“滴水未来班不仅在孩子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父母。”王旭东高兴地提到,一滴水的力量很小,但是滴水可以汇聚成大海。希望通过越来越多义工朋友们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携手一起,传递爱心,奉献真诚。
一滴水映射阳光,一份爱源远流长。真诚希望滴水公益越来越强大,愿好人一生平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