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梅与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孙丽娟在一起。
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今年,绿色共享教育基金在丽水、金华、衢州、淳安、建德地区总计捐助85名贫困生。近日,就在台风“海葵”肆虐浙江之际,记者与基金会一起踏上了寻访他们的旅程。
成立6年来,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已资助省内外1000多名贫困大学新生。这是,继去年盛夏,记者随同基金会一行,赴省内各地贫困家庭走访之后的第二次走访。尽管一路上,风雨交加、山路难行,他们的故事依旧充满泪水、关爱与感恩。
贫困物理特长生被保送清华
去年,在受绿色共享教育基金资助的学生中,金华一中的金翔令许多人印象深刻。单亲母亲许凤香在菜场卖猪头肉维持全家生计,而儿子金翔勤奋好学,凭借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二等奖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成为师生中的佳话。
而今年的资助名单中,低金翔一届的鲍昌华,同样以优异的数理成绩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在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鲍昌华获得浙江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成绩在省内排名第10,成为去年下半年金华市被清华提前录取的第一人。
然而,鲍昌华的家境比许多同龄人困难不少。记者了解到,他的父亲体弱多病,时不时有胸闷心悸症状;母亲患有股骨头坏死,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如今,父母均无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来源,长年需要服药治疗,家中早已负债累累,靠低保度日。
从小到大,鲍昌华几乎与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绝缘,父母甚至没有主动给他买过习题集和补习书。他的成绩,全是靠个人兴趣和勤奋刻苦得来的。
鲍昌华的班主任陆伟东告诉记者,他是个乐观开朗、心态很好的孩子。事实上,鲍昌华的综合成绩在全年级中并不特别拔尖,但凭借着对物理的兴趣和肯钻研的劲儿,他的物理成绩每每令人惊艳。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鲍昌华十分谦虚:“比赛结果很大一部分靠临场发挥,在竞赛班里,还有许多比我优秀的同学。我觉得学习全凭兴趣和一个好的心态;爸爸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并不会经常过问,我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兴趣。”
在参加全国决赛之前,鲍昌华还特地与远在北京的学长金翔取得联系,向他“取经”,相同的爱好、专业与出身让他们成为惺惺相惜的“哥俩儿”。
“金翔学长对我的鼓励让我很受触动,希望今年能与他在清华碰头,我们一起努力。”鲍昌华说。
台风“海葵”令他们家摇摇欲坠
上周三,台风“海葵”席卷浙江,在一些贫困山区,一阵大雨就能让房屋漏水渗水。在建德市乾潭镇下包乡邵家村,我们走访的邵咏梅家就是这样一栋不堪重负的老房屋。
邵咏梅家是当地的低保户,母亲遭遇车祸后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文化不高,有时连说话都模糊不清,全家收入来自父亲外出打短工所得。她家的房子是爷爷那辈建造的一栋两层老屋,主要由竹板和泥瓦搭建,如今已年久失修,甚至被有的当地人称为“危房”。
来到二楼卧室,简陋的天花板满目斑驳,早已被常年渗水浸泡得变了形,地板上放着五六个脸盆,都是雨天用来接水的。
邵咏梅告诉我们,到了雨季,家里经常是潮湿而阴暗的,小雨时母女俩忙着接水,大雨、台风时,全家人只能去别的地方找房子借住。“就怕大风大雨把房子刮倒,或者被屋旁的大树砸倒。”
虽然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邵咏梅坦言,虽然感受到贫困的压力,但她从不觉得贫困是一种耻辱。“爸爸妈妈都非常朴实,虽然我们家境不好,还是经常乐于助人,教育我要人穷志不穷;妈妈身体不好,还是一手持家,把我带大。一些老师看到我们家的现状,都主动帮助我们申请低保、教育补助和国家助学金。周围人都很帮助、关爱我,真的非常感激他们。”
如今,邵咏梅考取浙江农林大学,即将启程离开这栋住了18年的老房屋,她却有些恋恋不舍。“想到父亲在外辛苦打工,妈妈有腰椎间盘突出,一到雨天就腰痛,想到她以后孤零零地在家,我就放心不下。未来,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让他们住上又大又好的新房子。我相信,贫困可以是苦难,苦难也可以是财富。”
为学画她晚饭只吃剩菜
在遂昌县城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内,我们见到了王巧梅一家:简陋的家里住着她和父母、念小学的妹妹、年迈残疾的爷爷奶奶。家里没有客厅,一进门,眼前摆着一张陈旧的钢丝床,发黄的墙壁上贴满了水彩画和素描——这就是王巧梅画画和休息的小天地。
成立6年来,这是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走访的第一个艺术生。
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孙丽娟对记者坦言:“往年我们几乎没有赞助过艺术系学生,因为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大部分孩子都把努力读书、学好文化课放在第一位,几乎不会涉足艺术;而大部分艺术生往往家境都较好。”
然而,王巧梅却是一个“特例”。今年高考,她以566分被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录取。对于热爱画画的她而言,这是个令她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对经济困难的一家来说,四五千元的学费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王巧梅的老家住在遂昌县柘岱口乡开阳村,父母务农维生,从乡下到县城要坐4个小时的车。为了让女儿有条件念书,初二时全家搬到了县里。父亲打打零工,母亲帮人做来料加工,每天只赚十几元。月租金300元的小房子,全家一住就是五六年。
尽管条件艰苦,王巧梅的绘画天赋很快受到瞩目。“从小我就喜欢画画,后来老师发现我有些绘画天分,也鼓励我往艺术方面发展,但是当时我的文化课也不错,爸爸妈妈起初有些反对我学画画,后来还是同意了。”
凭借对艺术的执着,高三时王巧梅终于凑钱买了专业画具,来杭州滨江区的专业学校学画画。对她来说,那5个月,是一段考验意志的难忘时光。
为了节省开支,一天她只给自己留9元钱吃饭。“早饭花一元钱买个饼吃;中饭去快餐店买6元钱的一饭一菜,留一半的菜;晚饭买两元的白饭,就着中午的剩菜吃。”
与许多学画的同学相比,王巧梅的经济条件捉襟见肘。但是,她从旁人的关爱中学会了乐观与积极。
“当时,和我一起学画的同学有来自上海、深圳的,许多人家境都很好,有时下了课大家约我去吃肯德基、麦当劳,我也不好意思说要省钱,只能笑着摇摇头。而和我一起租房住的同学知道我家境不好,都非常照顾我,平摊房租时都帮我多付一些。我也会多付些水电、多帮大家做做家务。这段经历也让我学会,身处社会中,要更积极地与人沟通、交流。”
白领结对贫困生坚持匿名
孙丽娟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绿色共享教育基金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看了报道,纷纷自发联系基金会,主动出资与贫困学生“结对”。其中,有的人不仅担负孩子的学费,还前往学校探望;有的人则非常低调,始终不愿透露身份,像“长腿叔叔”般一直默默关注自己捐助的孩子。
去年,金华女孩张晓悦以646分考取北京外交学院,受到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资助。由于父亲瘫痪在床,医药费、生活费和姐弟三人的学费让全家人度日艰难。据基金会透露,为她出资的,就是上海一名普通白领。
时光飞逝,转眼一年过去,如今张晓悦即将成为外交学院英语系的大二学生。在给基金会的来信中她写道:“这一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意义很大,不但收获了很多知识、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增加了许多社会经验。在学习上,虽然仍然有许多不足,但我会一直努力下去,一点点进步直至成功。钱是有形的,但爱心却是无形的,我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我也必将会不懈奋斗,立志回报这一份关爱。”
在得知自己是受一位社会爱心人士委托资助后,张晓悦也多次询问对方的身份、联系方式,希望亲自向这位好心人道谢,但是对方一直坚持“匿名”。
“他说,有空的时候请孩子多给基金会写写邮件,发些照片,让我看到她一直努力、乐观向上,我就非常欣慰了。”孙丽娟对记者说。
尽管不知道好心人的身份,张晓悦依然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位叔叔一直不愿意透露姓名,虽然我觉得遗憾,但另一方面,我对于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十分感动和感谢。‘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等将来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辜负叔叔对我的期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