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5日讯 人物简介:现任普陀区文广局非遗中心主任,普陀区文联副主席,舟山市第三、第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人才。
自嘲读过“牛津”与“早稻田”
有一次,忻怡去杭州开会。有人跟他闲聊,“忻怡老师,您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忻怡气定神闲地回答说“我啊,读过‘牛津’,又读过‘早稻田’。”“啊,留学两个国家啊!”人们都投以羡慕且崇敬的目光。但当他一解释,人们又开怀大笑。
所谓的“牛津”和“早稻田”,是因为他放过牛,又当过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忻怡读完小学四年级后就辍了学,正因为没书读,才让他有了更多的求知欲。“骑在牛背上,迎着朝阳,手里拿一支短笛,屁股底下垫着一本旧书,来到海边,放好牛,我就在草地上静静地看起书来……”忻怡回忆说。
“我从小有个志向,不愿就这样过一辈子。”到1977年,高考恢复。现在,忻怡还能回忆起当时刻苦学习的场景。“劳动的时候,我总是携带着英语单词本,挑着担子嘴上却念念有词,别人总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但事与愿违,三次高考都没让忻怡跨进大学校门,其中两次成绩远超分数线却未被录取。
大学梦断,并没打垮忻怡的追求。1979年,登步中心学校选拔代课老师,考英语、语文,忻怡得了第一,于是他当上了代课老师,同时教6个班的英语,还兼任音乐、美术等课程。教书是辛苦的,但对忻怡来说,仿佛跨入了大学的门槛,他刻苦攻读大学英语课程,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
2010年10月,浙江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论文答辩会上,苛刻的专家们不但惊诧于忻怡传奇般的经历,更为他扎实的群文理论水平和丰厚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全体21位评委把赞成票都投给了他。他也成为了普陀区文化系统取得正高职称第一人。
组织策划五届沈家门民间民俗大会
忻怡的文化之旅开始于登步乡文化站。1983年,登步乡要成立文化站,乡长力排众议,让忻怡担任了文化站站长。他的理由是,忻怡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工作之余,还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
1985年,普陀区文化馆刚好有文学辅导干部空缺,馆长到处找人,最后想到了远在登步的忻怡。于是,文化馆馆长三上小岛,说服了当地领导,终于把忻怡借调到普陀区文化馆。
忻怡说:“文学创作辅导干部,是‘万金油’干部,什么都要写,小说、散文、诗歌、小品、快板甚至单位材料等等,但这是一种总体的提高。”忻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老婆丢了》获得了省戏剧小品邀请赛一等奖,在央视“梦想剧场”还演出过。
忻怡在此期间招收社会文学青年举办了数期文学讲习所,一年一期,每期20多人。同时,担任文学刊物《普陀文艺》的主编。这一职,屈指算来已担任了25个年头。
2002年,忻怡到普陀区文化局里当文化科长,从次年开始,就组织策划并实施了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大型文化活动“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
“作为文化科长,就义不容辞地担当了民俗大会策划、协调和组织工作,活动总体方案、主持词等文字方面都是我执笔的,而且要经过无数次修改,还要和领导一起奔赴全国各地去落实民间绝活和节目,几个月里常忙得废寝忘食。 ”忻怡说。
民间民俗大会迄今已成为普陀标志性的重大文化活动之一,时代给了忻怡充分展示他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近年来,忻怡主编、撰写了上百万字的非遗书籍,出版了散文、论文和诗歌三本专著,这也是生活给他最好的馈赠。
非遗保护工作的开拓者
今年普陀成为了省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历数普陀区非遗的成绩,就可想象,作为非遗中心主任的忻怡所付出的辛劳。
首先是非遗大普查,2008年,忻怡组织主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编写讲义、上课培训,亲历普查。“非遗当时可是新鲜玩意,像人口普查一样,自己首先要理解怎么搞,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支普查队伍。”忻怡说,普陀是海岛,所以当时他的足迹遍布了普陀主要海岛,轮流给当地普查员讲课,传授普查方法。普查结束后,普陀区出了三本80万字的“非遗集成卷”。“我们每个乡镇街道都出了一本书,非遗的家底基本上摸清了。”
2009年,利用丰富的非遗普查资源和知识,普陀非遗中心编印了10多万本《非遗日历》,受到人们的欢迎。省里的专家们认为这是宣传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途径,被省非遗中心作为经验向全省推广介绍。“以前日历都是每过一天撕一张,但是一些老百姓拿到《非遗日历》后,就不舍得撕,觉得应该好好保留下来,这就是一种保护意识吧。”
非遗保护,目的是为了传承。而只有编写在书里,才能让别人共享。这几年,忻怡撰写主编的《木帆船制造技艺》、《海水产品加工技艺》相继问世,今年正在写的《普陀风俗》也基本成稿,“只有写下来,才会被永久保留下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