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5日讯 湖州地处太湖平原,河川纵横交错,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具备很强的蔬菜种植资源优势。但是近几年来,蔬菜的自给率呈下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心城区的蔬菜自给率大约在30%至35%左右,而放在10多年前这个数字接近过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湖州为了提高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开始实施“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当时位于吴兴区的5个乡镇、一个街道共9个村建立了蔬菜基地,面积共4600亩左右。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蔬菜基地发展得如何?
当年的9个蔬菜基地如今只剩2个
杨渎桥是当初九个蔬菜基地中最早建设起来的,据当年的老支书徐阿二介绍,早在1978年,村里就已经开始粮食蔬菜混种, 1983年挂牌成立蔬菜基地,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
据《浙江地方志》介绍,杨渎桥和吴兴区当时另一个蔬菜基地常丰村均为蔬菜专业村,并列入了湖州市“菜篮子工程”,建成高标准大棚900亩,年产蔬菜瓜果3万吨,收入3000万元左右。一改以往小白菜、冬瓜、韭菜、毛豆“打天下”的局面,引进新品种生菜、木耳菜、西兰花、美国芹、樱桃番茄、日本南瓜等,销售量占据了湖州一带50%的市场份额。
徐阿二告诉记者,杨渎桥始建蔬菜基地的时候,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有989亩,如今可种植的土地面积已经缩减为700亩左右,大棚面积不足80亩,早已不复当年辉煌。一名农业专业人士表示,如今杨渎桥700多亩种植面积从字面上看着还算可观,但实际情况要比这数字差得多。“杨渎桥其实已经看不到当年蔬菜基地的痕迹了,如果把村里的零星土地加起来可能确实有700多亩,但是单户种植规模小、土地分散,实际种植面积并不大,且当年为蔬菜基地建设的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现已基本淘汰,所以这个蔬菜基地可以说是名存实亡。”该专业人士介绍。
存在这样情况的蔬菜基地远不止杨渎桥一个。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湖州城郊5个乡镇、 1个街道共9个村陆续建立“菜篮子”生产基地,面积约4600亩,其目的主要是保障湖城居民的“菜篮子”供应。这9个蔬菜基地分别是塘甸乡(现已并入环渚乡)的杨渎桥村、常丰村(现已和万丰村合并为双丰村)、大丰村、大钱村,环渚乡的井安村,当时白雀乡的凤凰村、龙溪乡的杨家埠村,太湖乡的杨溇村以及龙泉街道的吉山村等。
二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发展得比较好的,还能看出蔬菜基地发展痕迹的仅剩双丰村和杨溇村两个地方,其余7个蔬菜基地或者已经完全消失,或者名存实亡。
蔬菜基地老化10多年监管成空白
市农业局农作站技术推广研究员金永祥告诉记者:“以杨渎桥、杨溇村、双丰村等为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老牌蔬菜基地如果都还在的话,设施也都已经很老化了,在以往的调研中,我们就发现像杨溇村等蔬菜基地的一些大棚以及用来灌溉的水泥管道等都已经老化。”在杨渎桥村东片种植蔬菜的区域,记者看到引水渠已经十分陈旧,有些水泥板已经有裂缝,水渠边缘也不平整,一些地方有泥土堵塞,水渠内水量较少。
金永祥介绍, 2001年以前,这些蔬菜基地建设还是不错的,因为当时有专门的“菜篮子”办公室管理,也有专项资金补助。随着2001年末政府取消了“菜篮子”蔬菜基地项目,由市场调节蔬菜供应,“菜篮子”办公室随之撤销,原本有的专项补助没有了,所有的设施建设,包括大棚、引水管道等更新、维护都要靠农民自己。
徐阿二回忆道:“以前建大棚补助还是比较可观的,有些能补到一半以上,后来就没有了。从‘菜篮子’办公室撤销到现在,我们种菜都是出于无人管的状态,自己想种什么就种些什么。”因为缺少大棚设施,杨渎桥如今蔬菜品种也日渐单一,似乎重新回到了当年小白菜、冬瓜、韭菜、毛豆“打天下”的时代。
蔬菜基地的老化不单指蔬菜基地的年龄和监管空白带来的基础设施老化,还有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种菜是项十分辛苦的活,这种天气如果要进大棚,可想而知是多么热,所以农村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蔬菜种植,坚持种菜的多数为老人。”金永祥告诉记者。此外记者从杨渎桥村委获悉,如今杨渎桥还在坚持种蔬菜的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所有老牌蔬菜基地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蔬菜自给率下滑现代精品园难解“近渴”
昔日的蔬菜基地如今辉煌不再,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菜篮子”有些在城市化进程的轰隆声中建起了高楼,比如杨家埠蔬菜基地;有些则开始发展其他产业,比如杨渎桥开始发展织机产业。
在老牌蔬菜基地缩减和老化的同时,不少工商资本却十分看好蔬菜产业的发展,纷纷介入这一领域。据市统计局汇总数据显示, 11年来,湖州蔬菜播种面积年增长率1.74%,总产年均增长率1.72%,产值年均增长率4.59%,已经发展成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设施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新型农业。这一切都得力于诸多工商资本介入发展蔬菜产业园和精品园。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蔬菜产业园、精品园65个,总面积约3.25万亩。今年上半年,湖州继续推进蔬菜园区建设,完善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各县区都有一批新的蔬菜园区基本建成投入生产,如南浔区源升泰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和孚镇福乐村建设了约200亩蔬菜园区。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蔬菜产业园和精品园并没有提升多少湖城的蔬菜自给率,因为他们的多数产品销往了杭州、上海等地。“蔬菜产业园和精品园多数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他们投入资金大、设备先进,重点生产高品质蔬菜,定价也比较高,瞄准的也是上海、杭州一类的大城市消费群体。本地居民消费这一类蔬菜的只是小众,所以虽然这几年蔬菜产业园区和精品园发展较快,但对于中心城区的蔬菜自给率贡献作用确实不大。”
在去年调查农产品价格怪圈的时候,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吴有林就表示,农产品陷入价格怪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本地蔬菜自给率太低所致。“蔬菜自给率的高低对本地菜价的影响非常大。本地蔬菜可即采即卖、新鲜安全,此外因为不用长途运输,本地蔬菜的运费比外地蔬菜便宜许多,所以菜价相对更为便宜,可以大大减轻市民的负担。”吴有林指出,如果过分依赖外来蔬菜,那么将很难避免蔬菜跟涨或跟跌,比如前两年香菜价格飙升这种情况。
保供应重启“菜篮子”工程
蔬菜自给率可以说是影响市民“菜篮子”分量的一大重要因素,蔬菜自给率下降,“菜篮子”的分量就会随之上升。蔬菜自给率不高是国内许多城市的通病,近几年也有不少大城市开始重视蔬菜自给率的提升,比如上海。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姜平介绍,上海蔬菜自给率保持50%,其中绿叶菜自给率达到90%。因此,尽管上海是全国消费水平最高地区之一,但近几年上海蔬菜价格指数在全国36个大城市从高到低排列中,居于20位之后。
湖州的蔬菜自给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一度达到近50%,但近10年随着“菜篮子”蔬菜基地的减少,自给率逐渐下降到30%左右。为进一步提高湖州中心城区的蔬菜均衡供应能力,保障市民拎得动“菜篮子”,同时也为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2011年湖州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重新启动。政府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5个以上、总面积2500亩以上,以叶菜类为主,规模化经营、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营销的蔬菜基地。
据了解,目前环渚乡双丰村和道场乡逸山村两个蔬菜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到今年6月份为止,逸山村和双丰村建设点分别已完成60%、 10%的建设工程量。其中双丰蔬菜基地总面积600多亩,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将占到350亩,舍弃以往陈旧的竹片大棚,全部采用标准钢管大棚。以往陈旧的灌溉系统也将重新建设,重建后双丰村蔬菜基地将拥有7000多米输、排水管网, 1座配套蓄水池外加2座泵站。此外,基地内的道路也修建一新,7000多米平坦的柏油路更加方便蔬菜的运送。
蔬菜大户徐丽方告诉记者,这一次双丰村重新纳入“菜篮子”工程,原有的蔬菜基地发挥了很大作用。此次建设村内蔬菜基地建设采用建设新基地与改造老基地相结合的办法,他们的老菜地将被融入到整个全新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去。据他透露,新的蔬菜基地很快就要完成建设,届时全年蔬菜播种总面积可达到225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8000吨左右。相信用不了多久,市民就可以吃到基地标准化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了。
- 湖州吴兴差额选举乡镇团委书记
- 湖州两新党建:湖州企业奏响“软实力”提升进行曲
- “乡村穿行·三农服务团”赴蔬菜基地帮助灾后自救
- 千年古街交汇古今文化 三馆一区一城落户湖州衣裳街
- 湖州灾后种菜忙:农民抓紧时间补种 等待下一次丰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