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0日讯 蔡芳英
德清县焱丽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操作员
1963年出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1年来一直拼搏于车间,她更懂得一线工人的心声——
要提高福利待遇,更要提高社会认同感
“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这么多年来,我所做的事,都是我的本职工作,真的没有什么不平常经历。”和蔡芳英交谈时,她一直强调自己普通工人的角色。
记者眼前的蔡芳英,就和所有的邻家大姐一样,朴实、厚道。她说,她文化层次不高,也不怎么会说话,能光荣当选十八大代表,是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不过,既然当选了,就要做一个称职的代表。
“一线工人中有这么多党员,把我选上了,非常荣幸,我会在十八大上,尽可能地多反映工人们的心声,说说我们工人的生活现状和诉求。”蔡芳英说。
只要你潜心于一项事业,哪怕再普通,也能够有所成就,蔡芳英就用她31年的工作诠释了这一点。
蔡芳英1981年4月进厂后,担任细纱挡车工。“熟悉纺织的人都知道,细纱挡车部门是纺织行业的重要部门,挡车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蔡芳英说。
挡车工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在练习接头、掐头基本动作时,蔡芳英克服手指多次受伤等困难,坚持不懈,刻苦专研,很快掌握了细纱接头、巡回等高难度技术,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名列挡车工前列,成为一名熟练的操作技术工,受企业赏识,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
由于蔡芳英的精湛技术,1985年,企业任命蔡芳英为技术教练员,在一线生产的同时,负责进厂新职工的技术操作培训,以师带徒,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为企业培养、输送一线操作工110余人次,细纱部门的挡车工技术迅速提高,从过去的优一级率65%,提高到目前的86.4%以上,挡车工看台数从3—4台,提高到目前的7台以上,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徒弟中多人多次在省市县同行业操作技能比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蔡芳英,1963年出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德清焱丽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操作员。
“我不是什么主任,经理,就是普通的工人。”蔡芳英说,从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最普通的操作岗位。
如今,蔡芳英住在德清县新市镇的普通农舍里,上下班是骑电瓶车。
蔡芳英说,31年前她刚工作时,像她这样的纺织工人是很受人尊重的。每次上下班,她感觉走在路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如今,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工人的荣誉感却在渐渐减弱。
“现在父母们都不太愿意自己的子女当工人,很多时候,面对这种现实,很多老工人也显得有些失落。”蔡芳英说,相对于提高工人的待遇、福利,提高工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也非常重要。
同时,蔡芳英也非常关心外来务工者的状况。她说,刚参加工作时,工人基本上是本地的。而现在,外地打工者越来越多,她所在的企业已经超过了半数,其他企业更多。
“我觉得,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水平,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保障,包括待遇、生活等各方面。”蔡芳英说。
另外,蔡芳英对于目前纺织业不景气的现实也忧心忡忡。她说,这两年,他们企业几乎没有新进工人,效益也一般,周边的纺织企业也都不怎么样。“按理说,这应该是老板关心的事情,但是作为工人,企业效率好了,我们的收入,福利待遇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
工人的福利待遇要提高
但更要提高社会认同感
从操作工干到教练员
31年来结出累累硕果
蔡芳英在担任教练员工作中,总是不厌其烦、耐心教导,特别是针对外来员工中语言不通,新工人没有操作常识的情况,她克服各种困难,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新工人,让他们尽快地熟练掌握。
四川籍职工林小英,曾在同类企业工作过,但由于操作要求不同,要克服以前操作习惯,加上语言不通,掌握新技术有相当难度,蔡芳英的认真、细致、耐心,手把手教了林小英一个多月,使林小英的操作技术达到了单项测定一级水平。
进厂31年来,蔡芳英一直在企业生产一线。每当企业遇到劳动力紧张、技术攻关等需要时,她总是积极响应企业号召,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勇挑重担,带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职工中树立榜样。
有一次,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开发了50支涤纶强捻纺纱等新产品,作为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员,蔡芳英能及时适应新产品新工艺操作要求,把好质量关,完成企业生产任务。
在农忙季节时,企业劳动力紧张,蔡芳英冒着炎热,带头连续加班16个小时,确保企业正常生产。
蔡芳英在全厂几百名职工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职工亲切地叫她“蔡师傅”。正是由于蔡芳英等职工平凡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德清县焱丽纺织有限公司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连续八年被县誉为优强企业,成为湖州市骨干企业。
带领员工攻难克坚
帮助企业长足发展
只有初中文化
却获得12项国家专利
作为人们熟知的全国劳动模范,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孔祥瑞自从17岁参加工作以来,在天津港生产一线工作了40年。他常对徒弟们说:“生产现场就是课堂,同事就是老师,要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把活知识变成真本事。”
正是凭借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他坚持边干边学,学以致用,先后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技改技革项目22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港口工人成长为一名享誉全国的“蓝领专家”。
“谁说只有科技人员才能发明创造?”孔祥瑞在工作中总结出“三必改”原则:影响生产的必改、存在隐患的必改、不便检查保养的必改。
自创“孔祥瑞”操作法
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2001年,天津港冲击吞吐量过亿吨大港时,孔祥瑞带领的操作队承担着装卸2500万吨货物的任务。设备没变,人也没变,任务量却增近30%,怎么完成任务?
凭着多年经验,孔祥瑞觉得用于起重货物的门机仍有潜力可挖。经过长时间摸索,他将抓斗放料时,起升动作间隔的15.8秒空当充分利用起来,增加操作。这样,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干出480吨,当年就为天津港创经济效益1600万元。该操作法得到生产厂家的肯定,并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操作法。
孔祥瑞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时时处处起到先锋示范作用,更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拿得下来。”
自从当上劳动模范后,孔祥瑞从后台走向前台,他的事迹为更多人所了解。但对于熟悉他的队友们来说,孔祥瑞还是过去那个对工作要求近乎苛刻,执迷于技术改造创新的“孔队”,并没有太大变化。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更多“孔祥瑞”走上技术岗位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作为党支部书记、队长,他注重每个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把“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企业文化理念传递给每一名员工。无论工作多忙,他都要抽时间与班组长及一线员工交流,并利用业余时间走遍队里每一个家庭,温暖每一名员工,在队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孔祥瑞意识到,只有一个孔祥瑞远远不够,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人人都是技能专家,这个企业、这个国家才能飞速发展。
顺着这一想法,他主动肩负起培养接班人的责任,一对一、手把手带徒弟。队内先后涌现出省部级劳模2人,多人成为全国和天津市技术能手。越来越多的“孔祥瑞”走上关键技术岗位,延续着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扎实作风和优良传统。
图文均据新华社
孔祥瑞
1955年出生,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蓝领专家”孔祥瑞: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炎炎夏日,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作业现场,今年已经57岁的“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孔祥瑞仍旧奋斗在码头装卸一线,现场指挥作业。
“码头生产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他所带领的天津港“王牌之师”刚刚实现了装船作业过亿吨的目标,用行动践行了为我国港口发展贡献每一份力量的庄严承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