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在杭州建国中路锅子弄口,就是杭州第二中学分校的旁边,有一个免费的凉茶摊。被烈日晒红了脸、烤干了嗓、衣裳汗湿的赶路人,如果刚巧路过这里,眼前就会突然一亮,就好比在沙漠里看到了绿洲一般。
殊不知,这个凉茶摊正度过自己的第36个夏天,是杭城历史上最悠久的凉茶摊,记录的是两代人的一份坚持。
简单的行头,特制的凉茶
一张木头桌子上放着一只白瓷大茶桶,正上方的黑板上,大大的一个“茶”字,就像老底子茶馆门口的招牌。凉茶桶身的字条已经褪了颜色,几个隽秀的毛笔字“免费供应凉茶”,向路人诉说着自己的使命。
凉茶桶旁边整齐地摆着4个水杯,紧挨着水杯的两张凳子上放着两只盛着清水的搪瓷脸盆,脸盆上写着“临安电子设备厂1975年5月”。
这个看上去就很有年头的凉茶摊的主人,是住在锅子弄里的顾大伯。顾大伯今年73岁,这个由他母亲摆起的凉茶摊,已经陪伴他度过了人生的一半路程。
每天早上五六点,顾大伯就起床了。烧开水、洗茶缸、准备材料……顾大伯要忙两三个小时泡他家的特制凉茶。
“绿茶、金银花、六月霜、十滴水、人丹……这些在我的凉茶里都有,每样放多少我都挺注意的。要调到刚刚尝得出味道,这样既好喝,又健康,清凉解暑。”
到了十点多,滚水冲泡的凉茶已经凉了下来。住在一楼的顾大伯打开房门,把凉茶桶抬到单元门外的小轮车上。所谓“小轮车”,其实就是一个大木头托盘,底下装着几个小轮子。已经73岁、双脚残疾的顾大伯身子越来越不听使唤,年轻时轻而易举的动作,现在得靠“小轮车”来完成。
好不容易将水桶、水杯和脸盆都推到了门口,摆好桌椅,放上脸盆,倒满清水,挂上黑板,顾大伯的凉茶摊就算正式开张了。
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姐一口气喝下了一大杯凉茶。“我是做小生意的,这么热的天,遇到这样的凉茶摊真是太好了。”大姐笑着不停地向顾大伯说“谢谢”。
还有一位大妈买完菜路过茶摊,她是个“老杭州”,对我说道:“这个茶摊可有些年头了,我就住在附近,每年夏天老大伯都在这里免费送茶。这么坚持不容易啊。”
一家两代人,坚守凉茶摊
这个简单而朴素的凉茶摊,如果追根溯源起来,应该算是杭城历史最悠久的凉茶摊。
“这是我妈妈的主意,现在她不在了,她的遗愿,由我来完成。”
大约在36年前,顾大伯和父母、妹妹一家还住在清泰街。凉茶摊上1975年制的搪瓷脸盆,就是记录老底子光阴的最好物件。
“老杭州也许知道,那时候我家旁边有家很有名的饭馆,叫得意楼。那是当时杭州最有人气的饭馆,每天都会有很多拉三轮车、钢丝车的师傅经过。那时我家开了一家馄饨店,路过的人口渴了,都会来我家店里讨水喝。”顾大伯的妈妈遇到来讨水的路人,总会递上一杯凉水,让他们在店里歇歇脚再上路。
“那时我爸爸在临安电子设备厂做烘漆工作,有空的时候会帮家里装修的同事做油漆活,他们都送茶叶给爸爸,谢谢他帮忙。”顾大伯的妈妈看到老伴带回来的茶叶,就想着用这些茶叶,煮成凉茶,给大家喝。
回想起一开始摆茶摊的细节,顾大伯脸上充满了笑意。“那时候可以说是全家出动,爸爸负责挑水,最多的一天挑了十八担。妈妈烧水,一壶接一壶。”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喝茶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有时烧上三大桶都不够喝的。那时候用的水桶,是陶瓷的。现在你看到的水桶,算起来都是第五代的了。”在顾大伯的叙述中,老底子的凉茶摊轮廓渐渐地清晰起来。
三大桶凉茶,如果像现在夏天卖饮料一样出售,一定是笔不小的收入,可顾大伯一家并没有这样想过。“那时候没有卖饮料的地方,夏天大家最多也就是买根棒冰,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大热天干活不容易,我们在外工作的时候,也觉得能喝口凉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我家刚好离马路近,这不过是为大家服务的小事罢了。
就这样,顾大伯家的茶摊一摆就是26年。十年前,顾大伯一家搬到了现在住的锅子弄,凉茶摊也跟着搬了过来。大约在四年前,顾大伯的父亲去世了,近90岁高龄的母亲依然和儿子坚持着每年夏天都摆凉茶摊。直到今年3月,顾大伯93岁的母亲过世了。
“妈妈离开之前,还常跟我说,即使她不在了,也让我把凉茶摊继续摆下去。妈妈总说,以后你年纪大了,烧不动了,量可以少一点,但是做事情一定要细心。”其实,顾大伯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以前在无线电六厂工作,现在拿着一千多块钱的退休工资,再加上几百元的残疾补贴。但是他说,这是一点心意,“妈妈从来没有算过要花多少钱,现在由我来守茶摊了,也没什么好在意的。”
只要有人喝,就一直摆摊
“我妈妈是个特别仔细、特别爱干净的人。”顾大伯从心底继承了母亲的传统。
说话间,他将路人喝过的水杯放入左边的脸盆,用毛巾里里外外仔仔细细擦了个遍。然后再把洗干净的杯子放到右边的脸盆里用清水再来回晃了两三遍,把水甩干之后,杯口朝下放在了不锈钢盘子上。最后,再在上面小心翼翼地盖上了毛巾。
洗完杯子,顾大伯就把脸盆里的水倒了,拿着水桶回去接水。“人多的时候,脸盆里的水,每隔半个小时就得换一次。”
推着水桶的顾大伯走起路来有些摇摇晃晃。说起双脚受伤,顾大伯说,那是在1956年的一场台风里受的旧伤,从十几年前开始变得更加严重,顾大伯也因此被定为三级残疾。
和脚伤一起折磨着顾大伯的,还有关节炎。“几年前我妈妈摔了一跤,也残疾了,我们两个一起生活,大家帮了我们很多。现在我年纪大了,别的也做不了什么,摆凉茶摊是我唯一回报社会的事了,所以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每周一到六,每天的十点半到下午四点,顾大伯都会守在茶摊旁。“每年头伏之后几天都会下雨,放晴之后我就会开始摆茶摊,一直摆到秋老虎结束之后。”顾大伯笑着说,只要有人喝,就一直摆下去。
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又没有子女来帮忙,顾大伯有点担心这个凉茶摊。“你能不能帮我找找接班人,年龄最好在18-65岁之间。如果是学生的话,可以利用暑假来帮我的忙,我家还有很多书,都可以给他们看;如果是上班的人,可以抽时间来最好。当然,我是会付报酬给他们的,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做事要仔细、能坚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