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杭州庆春路上的富春控股浙江管理总部,张国标有一间办公室,规模比他在上海总部的要小得多。但这两年来,他出现在这里的次数却越来越频繁。
曾经离乡闯荡十年的张国标,如今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富春在浙江的业务拓展和项目开发上。
“这两年来,乡情的召唤确实是回归投资的最大推动力。”个头高大的张国标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打拼了近20年,依旧乡音不改。
十年返乡路,乡情商情并重
1992年在上海浦东成立富春贸易公司,后组建富春控股集团,张国标被称为上海新浙商代表之一。从2002年开始,张国标开始把目光瞄准省内,回到杭州考察投资,是上海浙商中走在回归最前线的几个人之一。
回归之路从2003年投资建设余杭崇贤港开始,到目前富春集团已独立完成了包括崇贤港、乍浦码头、杭加建材科技园、“张小泉”五金科技园在内的多个回乡投资项目;又与其他上海浙商抱团,参与了富阳复城城市结合体,杭州新天地城市综合体、东阳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阿里巴巴淘宝城三期等在浙江的投资。
“浙江能够吸引大家回来,除了浓浓的乡情,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张国标看来,回归潮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回归是要素市场的合理再分配、大布局,浙江省经济发展整体实力强,员工技能、文化素养等均高于其他地区,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如今节能建材、港口物贸、日用五金、商业地产,是富春集团的四大产业,张国标对企业业务领域的拓展和主要产业的升级,很多是通过在省内的投资来完成的。
接手张小泉,和双立人PK
真正让张国标和他的富春集团备受浙江人关注的,是2007年富春对“老字号”张小泉的收购。
创始于1663年的张小泉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我和张小泉的职工持股会从谈判的第一天到最后签约的那天,经历了347个日日夜夜。”为什么张国标有这份坚持,首先源于他个人的情结。“在我小的时候,能够拥有一把张小泉剪刀,是件很开心的事,我内心深处对这个品牌怀有崇敬的心情。”因此,如何重振张小泉这个民族老字号品牌的雄风,张国标觉得是一种责任。
但是,离收购五年过去了,张小泉还没怎么赚钱。五年的时间足以让当初“老号新生”的激情褪去,不过张国标心里的那把火依然在燃烧。
“看着自己的品牌竞争不过德国双立人,很揪心,内心压力很大。”张国标说,“如果两把刀拿来对砍,我想他们的产品不一定能赢得过我们。”当然,刀与刀砍,这只是玩笑话。他不得不承认,现在国内品牌在品牌营销、理念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缺乏竞争力。“需要从管理、渠道、研发、品牌推广等系统的内功上进行提炼,才能跟对方抗衡。”
对张小泉的执著折射出张国标身上“坚持到底”的精神,在他的家乡富阳,一个占地270亩,年产量3000万件的张小泉五金科技园正拔地而起。
“回归,一定是在符合本企业战略发展规划需要的前提之下,和浙江产业导向政策相吻合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话,形成一个双赢的格局,而不是响应号召、简单挪移、粗放地搬迁。”张国标总结。
“相较其他省份,上海和浙江的经济互动最强。‘十二五’期间,在沪浙商回乡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不成问题。”张国标说。
人物名片
张国标
藉贯:浙江富阳
身份:富春控股集团董事长,上海浙江商会执行副会长。
面对面
记者:身为上海浙江商会执行副会长,为何坚持抱团反哺家乡?
张国标: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企,他们的单个能力到目前为止无法跟国际巨无霸比,哪怕是跟日本的商社比,都是非常小的体量。好在这一代企业家里,马云、郭广昌等人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他们希望能通过商会这个合作、交流的平台,稳步发展壮大。
记者:为什么有这么多上海浙商回归浙江?
张国标:一方面,在沪浙商绝大部分在老家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浙商可以从上海整合引进的资金、人才、项目和信息资源也更丰富。
- 浙商抱团回乡投资 聚力浙江大建设大战略
- 【浙江日报】浙商回归热潮涌 上半年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78%
- 浙商回归热潮涌 上半年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78%
- “浙商回归工程”:浙商回乡创业到位资金超700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