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徐代越 深蓝心理咨询工作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30岁之后难交密友”,这个立论一直以来有不少拥趸。但究竟是为什么,很多人却说不上来。最近,《纽约时报》罗列了六大原因总结为何人上了年纪反而密友难寻,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Monika就是“奔四”大军中的一员,十几年前孤身一人从省外来到杭州,工作、结婚、生子,眼瞅着自己生活稳定,丈夫工作顺利,女儿考上重点高中,本是家庭和睦,事事顺遂,可她却觉得日子“越过越孤单寂寞”。
“老公事业有成,经常出差,有时还要出国,女儿读书住校,一周才回来一次,有时多关照女儿几句,她就觉得我啰嗦。偏不巧,单位里总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断,添了一肚子气,回到家竟然找不到可以说说话的人。”每当这时,Monika就会想起家乡的老友,只能拿起电话找他们诉诉苦。
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千里之外的老友们也常常爱莫能助。
Monika在杭州十几年也没交上几个知心朋友,她不禁在心里打鼓:自己都一把年纪了,难道还要和小姑娘一样,也去结交些闺蜜经常聚在一起八卦八卦?尽管有些心动,但Monika深谙一个道理——30岁之后难交密友,这事谈何容易。
“30岁之后难交密友”的立论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拥趸。
“小小心魔头”说:“30岁后每个人都开始了各自的生活,密友难寻,也是情理之中吧。”
“摩诃曼殊沙华”开解道:“密友一生大概就一两个吧,怎能广结,人生难得一知己,不奢望最好。”
不过最后还是“生哥”一语中的:“难交密友,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锁起来了!”
《纽约时报》罗列六大原因
上了年纪密友难寻,究竟难在何处?最近,《纽约时报》刊登文章,罗列了六大原因:
你开始觉得人生有限,不能过多用在与陌生人交流。
结交好友的三个外部条件很难满足,分别是近距离接触、反复见面、计划外的互动。
社会地位和收入差异显现。
双方配偶的介入。
子女限制了你的社交圈。
对好友的标准比年轻时高了。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劳拉·卡斯坦森说,在研究对等组时观察到,走向中年,人们倾向于和少部分人互动,同时和已有的好友变得更亲密。
劳拉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部闹钟,它会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刻响起,例如人生到了30岁时,这个闹钟提醒人们,生命的时间长度正在缩短,这一指向将人的思绪拉回到勘探和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从而减少了向外开拓未知新生活的勇气和欲望。
美国社会学教授丽贝卡·亚当斯补充说,成为密友的三个外部条件——近距离接触、反复见面以及计划外的互动,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被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至关重要的要素,使彼此放松警惕、彼此信任,“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是在大学时代遇到他们的终身好友。”
开朗的人一辈子都在交朋友
对于《纽约时报》列举的原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代越认为,有一定道理,特别是第四五条原因,从客观角度来说,确实如此。
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人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就会挤占一定的交际时间。此外,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层,会对应不同的内心需求与愿望,有的人觉得该有的热血沸腾的兄弟情谊已经有了,就满足了。而一旦进入一个新的年龄阶段,迸发出对新朋友的需求与向往,可能就会推动着自己去寻找新密友了。
“30岁以后想要结交密友,首先要有打算交朋友的意识。如果有的人觉得有三五好友足矣,也没有必要非得硬性规定这一需求。”
当然,30岁后能否交到密友,和个人性格也关系密切。有的人生性开朗,追求生活质量,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都保有对生命旺盛的激情,都渴望并且能够交到好友,就会推动他去结交新朋友。
比如Monika,问题的关键还在自己。Monika原先只想着如何照顾好家庭、照顾好女儿,却不知道还要好好照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能让自己走出去,尝试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努力打开生活圈和交际圈,自然生活也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至于结交新好友的方式,徐代越认为,并没有所谓固定的交友模式,更重要的是感觉。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是一老一少忘年交,只要彼此之间能建立起亲密感,就是最适合彼此的方式。
每日商报 见习记者 谢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