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上市了、安博融资了、学大又有新校区了……教育培训业是个大圈子,圈子一大,事自然多。敌者一动,总会引发各方焦躁:或是频繁调整自己的运营计划,或是干脆进入无计划状态。
前不久,澳际教育“送豪车”的宣传一出,就让原本以为选择留学机构,只要结合机构条件、自身需求选就行的学生们忙乱了,立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加了一笔:注意活动,查优惠。同时,也让一些在招生中守株待兔的机构一阵骚动,有人急,也有人疑:澳际,是以教育为产品换取合理的商业利润,还是以商业为手段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界,有些人是因为发现了教育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商业机会而投身教育的,他们做得顺风顺水;也有些人,是出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而振臂一呼的,他们也做得有声有色;更有些人,是可以在这两者之间从容切换和优雅穿行的……
如果事件的主体不是留学,而是买空调送奔驰,或是买酱油送iPad,都不会引发这样的讨论,正因为是教育,正因为是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社会功能的教育,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用宝马吸引留学生,教育机构玩起商业化,是基于商业的教育,还是基于教育的商业?其实无论定位在哪一方,在道德意义上都是无可厚非的。简单说,这只是教育走向商业实践的必经之路。出国机构,作为教育环节中原本教育意味就比较淡的一方,先行一步罢了。可能在几年之后,在我们会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报读某某学校即送苹果三件套,选择本硕连读便有机会获跑车一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出国机构应该如何推广自己?不妨先回顾一下高考过后大学们是怎么做的:高招咨询会、校园开放日、奖学金计划、自主招生优惠……但其收效却是微乎其微的,多数的学子仅对一些知名大学和区域内的大学有所知晓。举个例子,今年香港高校的报名人数、录取质量又创历史新高,仅报考香港大学的内地考生就已上升至近1.3万人,21名状元选择了港大;而面对63所内地大学首次在港免试招生,大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香港学生表示,对内地大学信息掌握不足,只听说过几所耳熟能详的名牌大学。
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各校的学术实力、教育环境等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品牌推广也应关注。做教育,并不应只重视招生宣传,更应关注品牌的日常塑造与传播。这正是教育机构应借鉴的。
对于出国者而言,是机构促销优惠有吸引力,还是机构的实力有吸引力?应该是后者吧。
每日商报 记者 张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