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荏婷作
“穷游”,顾名思义,就是花最少的钱,完成最理想的旅行。近年来,这样的旅行模式特别受驴友们的青睐,也包括许多还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8月,台州学院的汤威廉和其他三个大学生就决定,不带一分钱,从台州出发去北京,途中靠搭顺风车、住帐篷、打零工解决经费问题,目的是通过游历认识自我,挑战极限。
他们的勇气,受到了不少人的赞赏,但对于他们的大胆尝试,并非所有人都持赞成意见。大学生“穷游”,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有怎样的感受,有经验的驴友是如何看待的,他们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问卷调查
六成在校大学生希望尝试“穷游” 53%调查者考虑过安全问题,并愿意接受专门培训
记者黄倍倍本报实习生梁丹丹洪子越
超过6成学生希望尝试“穷游”
调查中,共有83名大学生表示,愿意尝试“穷游”,占总调查人数的6成。仅有10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尝试,其他人则表示要看情况。
大学生认为,参加旅行团、开车自驾游、家庭出游等方式,相对缺乏吸引力。“参团旅游虽然便宜,但太匆忙了,而且导游会去各种购物商店。开车自驾游很自由,可是没车。家庭出游什么都不用担心,但爸妈在,玩得不自在。”台州学院的林盼益说。
调查参加“穷游”的具体原因,则各不相同。我们给出了多项选择,包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游山玩水、强身健体、拓展视野、交友、寻找刺激、风光摄影、完成青春梦想等。结果,按照选择人次的多少,前4项是——分别有76人次选择了“放松心情、拓宽视野”,63人次选择了“释放压力”,53人次选择了“游山玩水”。
42名大学生表示,身边存在着背包客,受他们的影响,也希望能挑战自我。“明年,我就要毕业了,老爸老妈总说我不够独立,又没什么生活阅历,到社会上容易吃亏。我真想丢开一切,不带一分钱独自去旅行,向爸妈证明,我能行。”学生李迪波这样说。
另外,根据调查,7成学生表示旅游经费来自父母,其余来自打工所得及奖学金,1人得到过企业赞助。在每次旅行的支付金额上,男生愿意支付的金额多为500元-1500元,女生愿意支付的金额为500元-1000元。在住宿方面,84人次选择青年旅社,39人次选择酒店,37人次选择露营,32人次选择住在亲友家中。
131名调查者中,仅1人愿意将旅游行踪告知学校
在“你觉得穷游背包旅行需要准备什么”一题中,调查者进行了多项选择,共有393人次参与,结果,98人次认为要“定好路线”,97人次认为要“了解沿途天气、交通情况”,82人次认为要“装备专业背包、帐篷”。57人次认为要“请教资深驴友”,不足调查人数的一半;37人次认为要“买保险”,不足调查人数的1/3;还有22人次选择“随遇而安,不需要特别准备”。
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穷游”途中的安全问题,69名学生有考虑过,并接受专门培训;62名学生没有想过,但感觉自己没问题。131名调查者中,101人愿意“将旅行行踪告诉好友”,7人选择“谁都不告诉”,1人选择“告诉学校”,其余选择“告诉家长”。
“挑战越多,旅行就越有意思。”大学生林妍说,“如果告诉学校,老师肯定不会同意我们去。”
刚刚毕业的马永华则不同意林妍的说法,“我们都是成年人,自己要学会承担责任。风险高的旅游方式可以挑战自我,但也在挑战家人的血压和心跳。学校的责任是培养和教育我们,同时保障学生的安全。年轻人不能太冲动。”
马永华说:“‘穷游’的做法听起来很潇洒,但考虑并不够周到。旅行途中,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还要频频主动向陌生人求助,谁都保证不了不会发生意外。一趟旅行,如果连安全都没有保障,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即将大二的潘建亮也不想仿效。“年轻追梦没有错,但要量力而行。独自外出靠搭顺风车旅行,不能把握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而这种因素越多则越危险。有人提出边旅行边打工的想法,也不现实,哪个老板愿意请这样的临时工呢?”
家长和老师说法不一
椒江的张月玲女儿是个大二学生,今年,女儿的一个同学骑车去西藏了,她不支持女儿去,“孩子想要挑战自己,开阔眼界是好事,但‘穷游’这种方式太危险了,家长要担心的,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她同学的妈妈肯定也是不支持的,只不过拗不过孩子,妥协了。”
王丽娟也是椒江一位大二学生的母亲,不过,她很支持儿子走出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穷游’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处事能力,还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至于安全问题,王丽娟认为,现在通讯技术发达,父母可以随时与孩子保持通讯。万一有事,也可向当地派出所求助,安全方面不需要太担心。
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的学生辅导员谢志昂表示:“学生外出,我们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能够保障自身安全。我个人不反对学生创造机会锻炼个人能力,但在暑假期间,学生外出一定要告知家长,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与恐慌。同时,最好避免独自外出,关系好的同学可以选择结伴出游。”
台州学院社会学教师孟令国也支持学生的做法,他认为,这种旅行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暑假就应该走出去。”
“穷游”者的讲述
16天搭车26次,从宁波游到拉萨
记者莫荏婷实习生陈俏超
2010年,家住椒江的章哲人22岁。那年,他从宁波出发,花了16天时间,靠招手搭车26次,途经杭州、成都、康定、理塘等地,穿越浙江、四川、湖北等省共4500多公里,最终到达拉萨布达拉宫广场。
一路上,章哲人没花一分车钱,只花费了900多元食宿费用。
第一次搭车花了3个多小时才成功
纪录片《搭车去柏林》讲述了两位年轻人从北京出发,搭车88次,穿越13个国家,行路1.6万公里到达德国柏林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无数背包客热血沸腾,也成了驴友圈中的经典教案。
章哲人同样也被感染,他至今仍记得片中的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助你。”
2010年的暑假,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也怕遭到阻止,章哲人和父母只说要出门玩几天,故意保留了打算搭车出行的想法。
“出发前心里也有不安,担心会遇到困难,但我想,年轻时不做,以后也许就没机会了。”章哲人为自己买了一个月的户外保险,带着平时攒的6000元钱,背上自制的写有“搭车去西藏”字样的背包,一个人上路了。
7月24日一早,章哲人站在宁波一处通向高速路口的主干道上,伸出手,竖起大拇指,向着车辆驶来的方向,微笑着打出了国际标准的搭车手势,另一只手举着一张纸牌,上面写着“杭州”两个大字。
可是,站了3个小时,仍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章哲人决定到附近收费站去碰碰运气。
在宁波往杭州的收费站口,一辆去绍兴的重型卡车停着。司机得知他要搭车,热情地答应了。顿时,章哲人激动得连连点头。
并非所有司机都愿意让人免费搭车
在成都,章哲人苦等1个多小时,都没拦到车。站在烈日下,章哲人背着半个人高的行李,饿了,就从行李里掏出之前准备好的食物充饥。累得实在走不动,就蹲下暂时休息。
“已经记不清当时伸了多少次手,蹲下又站起多少次,走得人都快要散架了。”章哲人回忆。成雅高速入口离市区非常远,而且没有公交车可到达,途经的车辆也不多。章哲人一走就是1个多小时,终于搭上一辆车。
可是,并不是所有司机都愿意让人免费搭车的。
到理塘的第一天,章哲人早上8点起床就去加油站,一辆一辆地问。等到下午6点,还是没搭上一辆免费的顺风车。第二天,他继续拦车。“从上午7点开始,等到下午两三点。”最后,章哲人费了一番口舌,用一包烟作为交换条件,坐上一辆私家车,终于离开了海拔4014米的理塘。
当日,他又连续换搭4辆车,穿越川藏边境的金沙江大桥,直进西藏。
越接近西藏,搭车越难,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之后,他先后搭过贩猪的重型卡车、运货卡车。8月9日,章哲人坐上一辆打着旅行社标志的车,直达拉萨。“我一直盯着路边倒数的里程碑,看着数字一点点减少,目标一点点接近。”章哲人感慨,“路上搭车的那些人和事儿,成为旅行中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 大学生电影节10月开幕 大学生看场电影只需10元钱
- 永康大学生村官创业种玫瑰 获8万元创业奖励
- 金华兰溪50余名大学生村官浙大“充电”
- "小候鸟"返乡大学生返校 客流小高峰持续到9月上旬
- 4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杭州市区就业比去年同期有增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