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2日讯 “爸爸,你眼角有颗眼屎,我帮你擦一下吧。”
“囡,不要擦,不要擦。别把眼角膜擦坏了,有人等着用呢!”
这是一位父亲生前和女儿的对话。8月21日,父亲张行仁走后三天,正值父亲64周岁生日,女儿张能苏又一次回忆起父亲轻柔的话语,潸然泪下。
开化县塘坞乡团结村,一个离县城近一小时车程的偏远山村。开化首例遗体捐献者,同时也是眼角膜捐献者张行仁就生活在这里。8月19日凌晨5时,突患重病的张行仁在家中紧紧地闭上了双眼。“即使在临走的那一刻,父亲仍没有忘记保护好眼角膜。”张能苏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用白纱布包住冰块,覆盖在父亲的双目上。从5时到9时,冰块化了又重新换上新的纱布,直到衢化医院的医生赶到实施眼角膜摘除手术。当天上午,在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后,张行仁的遗体运到了县殡仪馆。
“张行仁真是个好人,为帮人家,自己却成了半身瘫痪的残疾人!”36年前的同事这样说。1977年8月的一天,在乡镇煤矿上班的张行仁主动给家中有急事的同事代班,不幸摔下煤井,坐骨神经受损。此后,一把轮椅伴随他度过下半生。
多年的轮椅生涯,社会各界给了这个家庭很多温暖回忆: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与老人的孙女结成了助学对子;县残联、乡政府每年都会来看望他,村里还为他办了低保……
“父亲总是说,社会上这么多人都在关心他,自己却没为社会作贡献。”张能苏是幼儿园代课教师,与父亲的感情特别好。在一篇报道死者捐献遗体的文章中,张能苏了解到有遗体捐献这件事,萌发了将来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去年7月,利用暑期培训间隙,她来到县红十字会签订了志愿书。当时,张行仁正在县城住院,从女儿那里了解到相关捐献知识后,老人主动提出了捐赠要求,并签订了器官、眼角膜无偿捐献志愿书。
在老伴和三个女儿的眼中,张行仁乐观坚强、心灵手巧。“瞧,这些都是我父亲扎的。”张能苏姐妹从家中的角落里拿出几个精美的藤篮,这样的藤篮张行仁扎了1000多个,大部分都换成了柴米油盐。村民张秋林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在村附近的供销社上班。每当社里的剪刀钝了,只需叫上一声,张行仁便在轮椅上乐呵呵地帮他把剪子磨好了。张秋林记忆中,给村民义务磨菜刀、剪子这样的事,张行仁不知做了多少回!
多年前,张行仁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还学会了修补轮胎和雨鞋。上月初的一天傍晚,张能苏看见父亲摇着轮椅在路上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转。“原来,他那天先后为4个村民修补了自行车胎,觉得扎破车胎的原因肯定在路上。”张能苏回忆起父亲那时的认真样不禁摇头,后来还真让张行仁发现了撒落在路中间的许多碎玻璃,于是他又一手摇着轮椅、一手挥着扫帚将路上的碎玻璃扫干净了。
多年来,义务打扫村道是张行仁的习惯。“只要身体好,每天早上4点多钟,老张就开始‘出工’了!”邻居朱和凤感动地说。一把自己扎的竹扫帚、一张靠背能放畚箕的旧轮椅,这就是张行仁“出工”时的行头。如今,老人走了,但10多把钝了头的扫帚仍“扎堆”在他家门口守望着。
今年6月2日,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张行仁又在家里补签了无偿捐献遗体志愿书。再过两天,浙江大学医学部将派人来开化,把老人的遗体接回杭州,供教育、科研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