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3日讯 律师点对点扎根社区,逐渐形成一个社区法律服务网络,这是舟山市司法行政部门着力推进的法律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一个特色举措。从去年5月开始,舟山市95个城市社区和195个渔农村社区逐步实现了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一年多过去了,律师进社区成效如何,服务难在哪?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律师进社区满足多方需要
近日,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社区服务团队来到临城街道绿岛社区,与社区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中,律师们对社区代表咨询的各类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做了合法性分析。座谈结束后,居民们排队前来咨询法律问题,有问土地延包的、有问房产确权的、有咨询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的,也有邻里纠纷来评理的……“这要在过去,村民间出现纠纷时,总是各说各的理,动不动就引发斗殴事件,有了这些大律师,大家在自家门口就能免费学到法、用上法了。”绿岛社区居民老王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居委会和大部分居民对律师进社区服务均表示欢迎。家住翁洲社区的养殖户老张,一遇到销售纠纷就打电话给浙江品正恒联律师事务所的顾问律师。“有问题就找我们的大律师去。”这已经成了老张的一句口头禅。“居民遇到问题一般会想到找社区调解,但是在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上,社区也是门外汉,这就需要有专业律师的帮助,矛盾才更容易化解。”普陀安康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说,“律师走进社区,不管是居委会还是居民都是需要的,希望更多的律师能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当然,这也有利于提高律师自身服务社会的意识。”市律师协会负责人表示,“律师进驻社区,长期与基层干部和老百姓交往,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综合素质。”
据统计,舟山市现有58名律师、27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195个渔农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83名律师、13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95个城市社区担任法律顾问。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律师去年共为渔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法律“体检”225次,提供法律咨询753次,审查村规合同26次,开展法制宣传76次……
居民诉求和律师服务对接难
“律师进社区”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居民的法制观念,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但以无偿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也遭遇了很多难题。
律师服务社区有多种方式,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律师只采用“电话值班”的方式。“这也是无奈之举,目前绝大部分社区律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或固定的办公场所,协议中规定的每周半天值班都只能坐在社区的会议室里,所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社区或居民来电才赶去服务的情况。”已在普陀东港街道做了一年社区律师的浙江星舟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狄坦言。“律师和社区,双方在服务时间的对接上也很容易产生冲突。”马狄说,“前不久,我想在我服务的社区为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公司人员上一堂关于物业知识方面的法律课,主动向社区预约了六次,才成功上了一堂小型法律课。”
在与群众的沟通方面,不少社区律师也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般和40岁以下的群众沟通起来还算顺利,但是很多老年人有些思想观念比较‘根深蒂固’,很难理解我们给出的法律解释,有些对我们的律师身份还存在误解,觉得我们高高在上,不会真正为他们说话。”马狄说。民鸿律师事务所孙行泰律师告诉记者,“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律师很多时候显得势单力薄,因为我们主要是为大家解决法律问题,解答法律疑问,而对老百姓提出的政策要求方面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这些就需要相关部门来出面解决。”对此,马狄律师也是深有感触:“去年9月,我曾遇到一次群体性事件,东港街道安康社区100余名居民集体到社区,要求解决城区三轮车喷漆作业产生的油漆颗粒物质造成小区环境污染的问题,并要求相应赔偿。我们整整用了5个月时间,才成功调处这起群体性事件,为居民争取赔偿金额25万元。”此次群体性事件的调解过程中,律师和社区做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如果当初街道等相关部门能更多介入的话,我想事情会顺利很多。”马狄律师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