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3日讯 市区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听信保健品促销讲座,花20多万元去买保健品。上周六晚报的这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几天,晚报热线88643111不断收到市民的投诉电话,语气激动的子女们一遍遍地诉说着父母是如何被讲座上的保健品迷得神魂颠倒,“洗脑”一词被频频提及。
而就在晚报报道时,市区稽山宾馆的保健品讲座依然在进行。上周六,越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门执法时,竟发现宾馆内3个会议室正同时举办讲座,总数至少在五六百名以上的老年人将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除了执法部门对讲座主办方加强监管,我们更要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些老年人会如此疯狂地追捧它?其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子女的烦恼为买保健品,父母闹得“分居”
晚报报道刊出后,市区张先生来电直言不讳地说:“我79岁的父亲被卖保健品的洗了脑,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不够花,还到处借钱。家里到处都是保健品,请晚报记者去看看。”
张先生介绍,父亲曾是省内某市的劳动模范,医药费都可以报销的,但父亲不相信医院,只欢喜吃各种讲座上买的保健品。“只要一听是保健品讲座,他基本上都会去参加的。”
2009年,父亲正听着讲座时,突然中风。在经过市人民医院救治基本康复后,回来照样风雨无阻去听讲座。家里堆的到处都是他从讲座上买来的保健品或器材,“1万多元一张的按摩床,4000多元的按摩椅,还有蜂胶、牛初乳……”
医院配的药都停掉了,因为父亲说有副作用。子女劝他不要买保健品,老人怒骂说:“你们是要我早死”。张先生说,父亲声称自己吃保健品至少可以活100岁。
按张先生的说法,父亲已经被“洗脑”了,谁的话都听不进。子女说没用,母亲说也被骂。6月10日,为保健品的事,母亲和父亲大吵一顿后,索性出走,住到儿子家了。
记者正和张先生聊着,他的母亲一把夺过话筒,诉起了苦,“我叫老头子不要买,他用手指点着骂我。我说我走,这个家我不呆了。老头子说,你走好了,走了我自由。”
曾任职40多年的老干部,买保健品着了魔
昨天早上,又有一场××蜂胶的讲座在稽山宾馆举行,早上8时许,79岁的老爸刚出门,付先生赶紧给晚报打来了电话:老爸中保健品讲座的“毒”好几年了,他们这样骗老人的钱,就真的没办法了吗?
付先生的老父亲是个知识分子,绍兴县某单位当了40多年的干部。几年前,父亲患了糖尿病,“市人民医院的专科门诊不去看,只愿意吃蜂胶。”仅今年一年,父亲已去了好几次讲座,每次都要买进3000多元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吃了血糖并没见降低,但父亲仍深信不疑,说可以防止并发症。
问他为什么不去医院,他说,医院的医生态度“不客气”,还是卖保健品的人客气。
老父亲和老伴都是和儿子住在一起的,看着他乱买保健品,一家人都气得不行,但谁都不敢说他,“一说他就要骂人。”
家里不敢说,付先生只好到外面寻求帮助。昨天,他还打了12345市长热线,接待他的人说,让他多劝劝老爸。“要劝得好我早劝了。”他转而又致电晚报热线,希望媒体曝曝光。
老人的心结买的不仅是保健品,其实还是一份“温暖”
今年1月至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接到关于保健品讲座式促销的投诉50多起,投诉者无一例外是子女,老人本人投诉的一个都没有。
该局保化处负责人很感慨,“当我们子女在指责老年人乱买保健品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为老人做了什么?”她印象中,很多子女打进电话投诉时,语气都很难听,可以想见他们与老人的关系并不融洽。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执法人员在稽山宾馆暗访时,亲眼看到工作人员对老人十分热情,老人还没进会议室的门,老远就有人过来搀扶,“王妈妈”“张爸爸”叫得十分亲热,老人脸上都笑开了花。老人听完讲座,刚到家,问候电话马上打来了,询问有没有到家,其“周到体贴”令人叹服。
执法人员由此形成一个感觉,“应该说老人们买的不不仅是保健品,而且还是一份缺失的温暖。”
与老人面对面“营养食品”成了防中风的“灵药”
老人为什么会迷上保健品?老人自己最清楚。昨天下午,记者辗转在望花畈找到了一位家里堆满保健品的老人。79岁的老人独居着,兴致勃勃地指点着各种保健品,并不反感记者的到访。
在老人客厅的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海豹油、仙灵草、纳豆、牛初乳等等。采访中,老人又不时地从卧室一件接一件地取出各种保健品、保健器械等,其中很多都还没有拆封。
指着桌上的保健品,老人开始一一介绍。
“海豹油胶囊是在震天大酒店开会时买的,说是出口的,一般人买不到的。”
“这是仙灵草,讲座上送的,治糖尿病、高血压都可以的。”
“这是纳豆,可以防止中风的,加拿大进口的,4580元一箱,我买了两箱,买得多,送的东西也多。”但记者看到,“纳豆”的外包装盒上没有中文标识,内瓶上有中文,写的是“本品含有……银杏叶粉等多种营养成分,是成年人良好的营养食品”,并不见有标注防中风字样。
其中一款产品是老人花了300多元买的,对方还送了一副保健鞋垫,鞋垫的外包装上写着“统一标价1980港元”。
这些保健品,成了老人的日常必备,他对哪种产品一天服几粒记得清清楚楚。
为保健品开路的是赠品
老人最津津乐道的是,还是从保健品讲座上获得的各种赠品,“这些都是送的。”这句话老人至少说了5遍。所送物品包括茶杯、按摩披肩、茅台酒、筷子、按摩鞋垫等等,甚至项链、耳环等各种首饰。
“我连着开了50多天会,送了很多礼品。”老人进屋拿了一张卡纸,上面已经打了十几个小孔。他每次去听讲座时,都要带着这张卡片,打卡入内。
每次讲座上几乎都有小礼品相送。比如最近的稽山宾馆,有几天是每天5个鸡蛋,还有的一天送一双筷子,“都是不锈钢的,有保健作用。”老人去了8天,拿到了8双筷子。
老人回忆,去震天大酒店听讲座时,他每天凌晨4点就出门,天还没亮呢,就拿个手电筒,路上也没有公交车,老人眼睛也不好使,一路趔趄着步行到酒店。
讲座要到早上7点才开始,问老人为什么要去那么早,他说去了还要排队,“队伍排得老老长,迟到了没东西领啊。”
老人说,他们比儿女还要“好”
问老人子女对他是否关心,老人笑眯眯的脸一下子变了色,“子女没有他们好。”老人口里的“他们”指的是讲座上的工作人员——“健康代表”。
说起“健康代表”,老人又笑了,“昨天他们上门来给我量血压,我在看电视,敲门没听到。今天一早,他们电话又打过来了,问我身体好不好。”他们亲热地叫他“爷爷”,一周至少上门给他量两次血压。
问老人喜欢这些“健康代表”吗?老人脱口而出,“当然喜欢,子女有介好,来给你量血压?”他还很体贴地说,这些“健康代表”工资很低的,靠卖产品提成,也不容易。
“现在卖保健品的骗子是有,可我碰到的不是骗子。”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新闻延伸讲座式促销市场有多乱?
上周六3场讲座
同时在稽山宾馆开场
接到市民举报后,上周六,越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来到市区稽山宾馆,结果现场的情况令他们大吃一惊,宾馆内竟有3个会议室同时举办讲座,涉及产品既有保健品,也有普通食品,与会者至少在五六百人以上,清一色是老人。
一处最大的会议室在宣传一种食用油,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很多人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听讲,估计人数在300人以上。主办者正在大讲这种油如何好,“老年人要想健康,应从源头上即吃的油抓起”。现场还有茶叶、油等礼品相送。对执法人员的询问,主办者并不当回事,“我们是普通食品,不是保健品。”言下之意是你管不着。
一处会议室在宣传“××牌胶囊”,其中既有保健食品,也有普通食品。主办方声称是“老客户感恩回馈”,现场不卖产品。
另一间会议室则在宣传××药业的两种胶囊。执法人员已要求其暂停讲座。昨天上午,又一场××蜂胶的“科普讲座”在稽山宾馆开场。
执法人员认为,销售人员通过集会的形式,掌握了老人的个人信息,利用老人辨别能力的缺乏,大打温情牌进行促销,已经侵害了老人的利益。
记者观察
老龄化社会
我们怎样关心老人
按照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11年,绍兴的老龄化程度已达到18.7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绍兴文理学院社会学教授夏国英认为,保健品市场乱象的背后,其实是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问题,它也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进入老年以后,感性思维的成分在加大,而理性思维则开始消退,很多时候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接近孩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小孩”,但子女往往对老年人生理上关怀得多,却忽视了老人心理上的变化,进入老年后,他们更需要感情的安慰,心理的寄托。
另外,进入老年后,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归属感,开始思考到哪里去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往往是除了买个好墓地外,更对健康的渴求尤为强烈等。
而保健品讲座式促销恰恰利用了这一点,他们所选择的营销手段刚好抓住了老人的弱点,切中了他们渴望精神需求的命脉。
夏国英认为,对这种促销形式,除了监管部门拿出切实措施遏制外,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对老人,我们做得真的够了吗?我们的子女、社区有没有形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让老人真正感到温暖,不需要向陌生的营销人员寻找慰藉?
从政府层面,也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乐,活得充实了,老人自然不会去凑讲座的热闹。另外,科学素养的普遍缺乏也是一个问题,老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也就不会被“神乎其神”的保健品蛊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