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乡村名片]
板场村:位于泰顺县最西部的狭长山谷中,与福建省寿宁县一山相隔,生态环境优越。现有村民349户1500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主要作物有毛竹、水稻,去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
村支书:梅付潘
村委会主任:潘良华
沿着一条蜿蜒狭长的溪谷,我们来到了浙闽交界的板场村。时值正午,村中人烟稀少,格外宁静。59岁的村民潘何英,刚从菜园摘菜回来。她说:“年轻人都在外面,大多在罗阳镇上买了房子。”
热情的潘何英,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坐,还泡了解渴防暑的凉茶。我们问:“村里没啥产业吗?有没有什么资源?”这时,潘何英指着远处的高山,打开了话匣子。
板场村有宝贝——苍茫的3000亩翠竹林。在偏远的浙闽边界,板场村民曾倚靠这些毛竹和山脚的水稻田养活孩子,供他们念完书,走出幽长的峡谷,在外开创天地。“走出去,就别回来了。”这是父母的嘱咐。
20多年前,公路还没有修到岭北。当时30多岁的潘何英,拖着三四十公斤重的毛竹捆,跟在丈夫身后,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一步步挪向罗阳镇。20公里路,3小时行程,瘦弱的肩膀被磨出血泡。
而今,板场人再也不用拖着毛竹往镇上走了。10年前,水泥路铺到了村口。每逢毛竹砍伐时节,收购商就会开着货车,直接进村装上毛竹运走。去年每百斤毛竹的价格,平均30多元。然而,近年来,很多村民却望竹兴叹、不知所措。
因为年轻人大多在外闯荡,壮劳力又在镇上的企业上班,砍毛竹这种又累又危险的重活,几乎没人乐意接手。潘何英的丈夫去世后,她就把竹林包给别人砍伐。去年工钱开到了每天200多元,还是很难找到帮工。
61岁的老汉徐振富,因为不忍舍弃竹林,又叫不起帮工,每到毛竹砍伐季,仍然坚持上山。老人拖着百来斤重的毛竹往山下走,近则1公里,远则2.5公里。“拖不动,就只好让它荒着了。”老汉无奈地对我们说。
岁月静淌,山上的竹林苍翠依然,但山下的村民已白发苍苍。老去的村民,已搬不动、守不住这片竹林。“几十亩竹林,4年砍伐一次,每次付完工钱,就只剩下几千元了。再这样下去,只好放弃了。”潘何英说。
“85后”大学生村官、板场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罗东晓,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觉得这片竹林,是板场村的宝贝,不应就此放弃。
“村里上报了修建林间作业路的项目。如果拿到政府补贴,再加村民集资,把林间作业道修好,货车开到山脚,毛竹下山就容易多了。”罗东晓说,此外,要想办法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既让壮劳力在家门口就业,又能重新带活毛竹林。
我们希望,罗东晓的这剂“药方”,能够早点发挥效用,让培育了这些竹子的村民,在年迈力衰时,依然能够获得竹林的回馈。
相守且相依,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之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