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一角。
文化从来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起码在我的印象中,草根文化、海岛文化、旅游文化……
“文化无国界”,有没有界,实在没有什么点、线、面可以证明,这种界存于心,也消于心。
在台州,市文化馆的“文化超市”、专家讲师团备受欢迎;市区乡镇图书馆的网络互联,逐步实现“通借通还”;各种文艺赛事、本土文艺家的兴起让台州文化大融合渐成气候。
但是,由于文化设施的暂时欠缺和三区设施的不统一,文化经费的制约和三区经费的各自为阵,“城市文化”还起不到文化引领的作用。
三区融合,我们希望“文化无区界”。
数据
2005年,全市文化事业费6987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2.60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0.79%。
2005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的面积37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25册,人均购书费0.26元,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106.42平方米。无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
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费12680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21.28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0.5%,不升反降。
201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的面积38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3册,人均购书费0.74元,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329.08平方米。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15.67元。
全省11个地市中,台州文化事业费排名第七位,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为第二位,其余指标排名10或11位。
个案
图书馆的“通借通还”
“优化市区文化设施布局,加快市区两级图书馆信息联网工程建设,推动市区图书馆资金统筹、集中采购、一馆发卡、市区通用,实现市区文化融合发展……”市文广新局今年的工作思路非常清晰。
图书馆是很多人生活的重心,也是陆菲菲的生活重心。
三年前,路桥人陆菲菲开始定居椒江。
大学毕业后,她先在杭州一企业咨询公司上班,杭州的图书馆使用的是“一卡通”,图书馆由一个母馆和多个子馆组成,各馆之间资源共享,完全一体化,到哪里都非常方便。
一年后,爱看书的她在椒江定居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椒江区图书馆办借书卡。随后,她发现这边的藏书不够丰富,而且冬天的下午,图书馆早早地关了门。“那时还有点想念杭州生活的便利。”陆菲菲说。
随后,市图书馆开放,陆菲菲常常骑自行车前往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
但是,因为有点远,有时候一忙还忘了还书的日期,那时她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附近小书店。
今年7月,她收到市图书馆一条短信,告知她市图书馆和椒江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
“就好像成一个图书馆了,我借还书方便了许多。”陆菲菲说。
当记者告诉她图书馆的“通借通还”还会扩展到其他各县(市、区)时,陆菲菲开心地说:“那我每次回家,也就不用带厚厚的书了!”
在她眼中,有了这座新图书馆和不断整合的图书资源,台州在她心目中的地位瞬间提高了很多。
“不再那么向往大城市了,毕竟是女孩子,当初遵照家里的意思回台州工作,现在也不赖。”她告诉记者。
陆菲菲心态的转变,源于三区文化融合发展在图书馆资源整合上带来的便利。
除了陆菲菲,记者还接触到不少受惠于文化融合的市民:有曾经卧病在床的家庭主妇,因市文化馆推出的“文化超市”成了一名顶呱呱的排舞教练;有每周都坚持从路桥赶过来,只为能够学唱一个半小时的越剧,最后站在了舞台上唱戏的越剧学员;有每次去参加合唱团,都要提前推掉所有应酬,并到多地参加公益演出的合唱团团员……这些年,他们这些“涓涓细流”,慢慢汇聚成了台州文化融合进程中的一股潮流。
调查
渐成气候的城市文化融合
稍微罗列下台州近几年的文化活动,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大家在文化融合方面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可圈可点的——
2009年起,台州市文化馆的专家讲师团、文化超市公益培训活动、台州市图书馆人文大讲堂,相继免费向市民开放;
2011年底,台州市推出文化公共服务手册。这一名为“文化共享·同行”的小册子每月底在三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等地公开免费向市民发放,汇集了三区下个月份所有的文化活动供市民选择参加,深得市民喜爱;
2012年6月至11月,城市艺术季暨第五届艺术节系列活动举行,将推出高雅剧目汇演、本土团队风采展示、文艺名家展演、文艺精品赛事等四个层面20多项的文艺活动,已进行的部分演出反响强烈;
2012年7月初,市图书馆率先实现市图书馆和椒江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不久,图书资源的整合将向全市铺开;
2012年7月30日,椒黄路三区社区广场舞大赛在市体育中心公益文体广场开赛,吸引了三区众多舞蹈爱好者参加;
……
这些持续推出的文化活动,不断改变着市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人文素质,同时也从心理上拉近了地域的距离。
据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处长陈波介绍,近几年推出的活动,都在不经意间加强了三区的文化融合。就拿今年的重头戏——“2012城市艺术季”来说,节目大多数面向市民,主体活动都在三区进行。其中一些层次较高的精品剧目,如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要是在以前,只能在杭州等一些大城市才能看到。
“我们不光要引进的精品剧目,还要靠本土的艺术家作品来带动全市的文化工作,例如在本次艺术季中的特意推出的文艺名家展演和本土团队展示等,这些繁荣文化的举措,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陈波说。
分析
文化融合需要过程,但“城市的文化”定会兴起
陈波坦言,我们的城市文化其实还没有真正的繁荣和发展起来。
首先,台州市主城区形成时间较短,市本级文化设施的欠缺也制约着三区文化融合。“如宁波、温州和杭州,有各类博物馆、大剧院、美术馆,本身就凸显了主城区的概念。”而三区的文化设施比较分散,像黄岩就没有像样的文化设施,那么这个区域的市民享受的文化活动就非常有限。
其次,由于地域的原因,市区的文化活动大多各自为阵。以每年的元宵活动为例,往往到处是灯展,到处是灯谜,除临近的椒黄路三区的市民可能会“串串门”,共享元宵活动以外,要其他县(市、区)的市民群众开车1个多小时来共享文化活动,真的不大方便。
最后是社会企业对文化投入热情不高,政府的文化政策滞后,文化媒介没有得到相应的税收等扶持。
“主要还是经费的制约。”陈波说。2012年7月浙江省文化厅发布的2011年的数据显示,虽然台州的文化事业费有所增加,但相比其他地市,还是落后很多。
经费的制约,使得举办活动时捉襟见肘。市文化馆馆长孔湘闳告诉记者,因为经费的局限性,他们只能进行节俭办活动,有些投入大的大型文艺活动,往往会由于经费原因搁浅。 “在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引导,以后肯定要慢慢淡出。”在陈波的眼中,文化和工业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工业产品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而文化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需要进行灌输,如果能让社会自己去投入,形成竞争,对所有市民都是件好事。
“我们也在重点培养文艺社团。在西方,文艺社团是政府和群众的中间体,他们是民间组织,不需要政府的供养,只要政府提供平台和适当的资金扶持。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和壮大起来了,对文化融合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陈波告诉记者,目前台州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正在进一步完善,面向农村、面向城区的文化节目也日益丰富,三区的文化融合虽然需要一个过程,但“城市的文化”一定会兴起。
- 吉利牵手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助其提升艺术水平
- 中国海洋文化节亮点回顾 海洋文化节"海味"越来越浓
- 加强规划引导 拓展产业模式 全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 葛慧君在绍兴调研 强调繁荣基层文化 实现精神富有
- 为推进“三江两岸”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