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说,中国的原料奶价格已经成为日韩以外世界上最高的。这么高的原料奶成本,让企业很难消化。他说,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要经得住抽检
赵应昆: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之所以发这么大的火,关键原因还在于对自己的乳业不自信,如果自己的乳制品经得住抽查,就是抽一万次又何妨呢?
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一些乳制品企业患上“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毛病。不说别的企业,就说将乳制品质量抽查指责为“抽死人”的光明乳业。媒体报道,日前广州市工商局网站公布了2012年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测情况,光明乳业两批次产品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这是继6月底光明乳业发生清洗用食品级碱水渗入优倍牛奶事件后,短期内第二次发生质量事故。为此,光明乳业向消费者发表致歉信。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面对国家对乳制品密集抽查,居然指责为“抽死人”,难道不感到脸红吗?
野岭跑狼:一年对一个企业抽检四千多次,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有点骇人,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抽检次数并不能代替抽检率。众所周知,光明乳业是一个超大型的乳制品企业,其生产规模以及所覆盖的消费群相当大,是很多国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四千多次抽查,表面上看不是个小数目,可要是用抽检率来衡量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所抽查过的产品究竟在所有产品当中能占到百分之几呢?至少还没有到把人抽查至死的地步吧!从我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部门的抽查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一个对自己也对消费者认真负责的乳制品企业,是不应该对这种抽查感到厌烦的,既然自己心里有底,那就不应该害怕抽查,只有那些对自己缺少信心的企业,才会反对抽查呢。
不“抽人”,就可能“毒死人”
江上吴歌:一个良性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在质量控制与价格机制上要形成良性的制约与互动。乳业公司与乳源供应之间,也本该建立起这样的良性制约与互动,而是否有优质乳源供应伙伴,也本是乳业公司的竞争力所在。在这一点上,乳业公司其实没有理由只是一味抱怨,而不反思自身在产业链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乳品质量的确不会因为无以复加的抽查而得到改善,但假如不能建立起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甚至漏洞与问题迭出,这正是乳业遭遇“无以复加的抽查”之因,真要有过错,也不是错在“抽查”本身。
zhouqiong:对一个企业一年要进行质量抽查几千次,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仔细想想就不觉得奇怪了。即使如此无以复加地抽查,我国乳制品依然屡屡出现安全事故,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企业自律性太差。这样看来,不是监管部门要“抽死人”,而是企业缺少严格的监管就要“毒死人”。
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就要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三聚氰胺的阵痛还没有过去,消费者依然心存疑虑,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更严格的管理和更高标准的要求,而不是什么“自由身”。如果企业不想接受这“抽死人”的监管,就怕企业要“死”得更快。当企业的自律性严重缺失的时候,这“抽死人”的监管,无疑就是一道“紧箍咒”,帮助企业找回自律,这当然是对企业的爱护。如此简单的道理,作为企业老总不会不懂吧。
抽检也不是万能的
王军荣:诚然,企业如果质量过硬,自然不怕抽。然而抽查得太多了,对企业也会形成干扰。如果抽查是“纯粹”的,如果抽查是不打招呼的,如果抽查根本不需要企业作接待工作的,这样的抽查再多也无妨。问题是,对企业的抽查是不是这样的呢?因为不了解内情,不好下结论,但从媒体曝露的问题来看,很有可能,许多抽查变成了“吃卡拿要陪”,如果每一次抽查都是事先打招呼,每一次抽查都要让企业出“血”,这样的抽查自然会让企业觉得“抽查抽死人”。
朱虹瑛:从理论上讲,抽检的数量越多,问题被发现的机率就越大,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乳制品的安全就越有保证。从实践来看,抽检越频繁,各方所消耗的成本也就越多。质量抽检,是防止出现问题乳制品的重要手段,却绝不是万能的做法。
笔者认为,要想让乳制品达到人民群众的期望,乳品安全的提升就不应止于抽查,而是要在抽查的基础上,从整个产业链入手,对其中的不同环节分别予以规范,采取法律、行政等系统化的措施来规划整个乳制品产业,才能让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 潜海龙整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