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探亲的乘客王左爱 见习记者 陈小向 摄
这是广西武鸣人陈荣祖今年第6趟双层卧铺大巴之旅。
想图方便,这一次,他算好时间,就在收费站等待。他的行李是几罐八宝粥、几瓶纯净水,一台老款的、存着大量装修施工效果图的笔记本电脑。
远远地,看见这辆车牌号为桂AA3925的大巴车驶来,他扬起密布粗黄老茧的手,示意停下。
此时,乘客余义海已经开始阅读一张小报。第一次坐双层卧铺大巴的他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在收费站直接拦车。
8月28日14点25分,桂AA3925满载40人,从杭州九堡客运中心出发,目的地是广西南宁江南客运站。
我们随机选择了这条线路,希望亲身体验,从中一窥车上的他们的生存缩影。
余义海开过多年客车,但这是他第一次坐双层卧铺大巴。
眼前的方便快捷
陈荣祖接过司机递来的红色塑胶袋,脱下运动鞋,包好,随即爬上第一排最左边的上铺。
每个位置约宽70厘米,长170厘米。比照身体的肩颈部位置,设计了一个弧度。但对于比较高的乘客来说,最多只能侧身蜷曲双腿躺着。一旦坐起来,头就“咚”一声撞到上层铺板。
车厢里,有乘客开始用山寨手机听歌,也有乘客开始聊天。更多的人,盯着天花板和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一言不发。17英寸的车载电视里,《碟中谍4》热热闹闹地上演。
问了几个乘客发现:速度快、可以躺着、买票方便、转车灵活……是他们选择双层卧铺大巴的理由。
如果乘坐从杭州到南宁的普快列车,用时约为27个小时,比大巴慢1小时;一张火车卧铺票的价格约为390元,比这趟大巴要贵10元。如果订飞机票,对收入普遍不高的他们来说,是一笔巨大支出。
这样一来,双层卧铺大巴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当然,它也并非完美无缺:余义海皱着眉头,他嗅到了从车厢后部传来的脚臭味;一个小伙子用完车上的铁皮厕所后告诉同伴,里面热得像烤箱一样。
许多乘客都听说过最近延安那起36人遇难的车祸,但问起他们觉得双层卧铺大巴是否安全,有人淡淡地说:“是祸躲不过。”
旺季时火车挤得像罐头一样
这次为什么不坐火车回家?
说起火车,大家都有一肚子苦水。一个乘客说,难买票不说,有次春运,被拥挤的人潮裹着上车,双手和面颊贴着玻璃,站了好几个小时。
陈荣祖苦笑,说起19岁时挤火车的经历。
读到初三最后一个月,不爱上学的陈荣祖退学了。晃荡几年后,亲戚带他去广州,教他木工、水泥工的手艺。
陈荣祖学得很快,也舍得花力气。1999年,不满19岁的他经人介绍,接到一笔大工程。于是,他带着家乡的20多个兄弟姐妹,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火车几乎是所有打工者首选的交通工具。陈荣祖他们一路坐绿皮火车的硬座,“挤得像罐头一样”,辗转十七八个小时来到广州。
一样是用双手讨生活,今年29岁的四川广元人余义海以前很少坐火车。19岁那年,他拿到驾照,开始在轮胎上的生活。
从此,他随着父亲一起跑广元各乡县的中巴客运。对一个19岁的小伙来说,“开车是一件很拉风的事”。中巴车的生意很好,他感到欢畅而自由。
甜美的时光
靠近车头的位置,有一个三人通铺。在这辆一排三铺的大巴上,几乎没有人愿意睡在那里。
2003年左右,大部分卧铺车的改造模式是,为了省一条过道的空间,铺位设计成两两组合。很多人不得不忍受和陌生人,甚至是陌生异性“同床”的尴尬。
在桂AA3925上,一对晚上车的小情侣瞄见这个通铺,如获至宝。躺下来后,男生用文了一个“爱”字的手臂抱着女生,女生的头靠在男生肩膀上。
“睡包厢舒服吗?”司机打趣,周围的人也哄笑起来。小情侣红了脸,他们还是学生。
余义海笑了。2005年时,他已经算是成熟的驾驶员了。他被一个老板看中,开始跑起广元到温州的长途客运,全程2000多公里。
受益于轰轰烈烈的打工潮,那时,一个乘客的车票就要729元。余义海跑一趟往返下来,能拿到1200元钱,一个月跑5到6趟,至少能赚6000多元钱。
在那段“车轮上的岁月”,他邂逅了一个到温州打工的家乡姑娘。她在两个月里坐了3次余义海的客车,而余义海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开车特长:每次把姑娘送到广元,他会开着自家小车,以顺路的名义,把她送到了乡下的家门口。
第三个月,那个姑娘就由乘客变成余义海的妻子。
“我们在广元买了房子,她也不出来打工了。”余义海说,那是一段甜美的时光,只是他在家里的时间很少,跑一趟客运,来回就是五六天,其间只能在家休息一晚。
想跳楼的心都有
回忆间,桂AA3925驶入广西境内。8月29日上午10点26分,在兴安服务区暂歇。
陈荣祖和余义海蹲在餐厅外,相互给对方递上一支烟。有人招呼他们,不进去吃碗米粉吗?陈荣祖摆摆手:“我从来不在服务区吃东西,又难吃又不干净。”
“这么娇气啊?”别人揶揄他。陈荣祖失笑:“我吃过的苦头,是你们听都没听说过的。”
19岁时接下的那笔大工程,刚结清70%的工程款,包工头卷款而去。同乡找到小头目陈荣祖,要求讨回工钱。
坐火车到肇庆讨债的陈荣祖,摸到包工头老家那间破破烂烂的房子,彻底绝望了。年纪轻轻就背上11万元的债务,当时,陈荣祖“想跳楼的心都有”。
他拍了胸脯,答应一定偿还。为了还债,那几年,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火车是使用最频繁的交通工具。“到北京,连天安门广场都没去。当天早上到,开始干活;晚上结清工钱,又坐火车回到广州。”
2000年,他在石家庄做完一单工程,工程方却跑路了。身上不多的钱很快被消耗殆尽。最落魄时,他每天只吃一个馒头,甚至连回广州的路费都花光了,只能在石家庄等待父母的汇款,灰溜溜地回到广州。
他最远去了新疆。那年秋天,他先从广州坐火车到兰州,再转火车去乌鲁木齐。颠簸4天4夜下来,陈荣祖发现,自己的胳膊、脚踝大了一圈,一按就是一个坑,“坐的时间太长,都水肿了”。
说完这些,陈荣祖回到桂AA3925上。他试着伸直双腿,看上去无比惬意。
悲伤的结束
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往后退。快到广西柳州时,余义海说起他不再开车的原因,“要不是我爸爸出事,我应该还会坐在驾驶室里跑长途”。
2007年时,他家的客运车,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货车撞得面目全非,父亲的生命瞬间终结在驾驶室里。余义海说:“常年在路上跑,对事故见怪不怪,可当这件事发生在我爸爸身上时,我才知道车祸带给我的恐惧。”
父亲出事以前,余义海家一共有7个人常年开车跑运输。父亲出事以后,其中3人不再开车。余义海也慢慢对车轮上的生活充满恐惧。
妻子对他的不满也越来越多。他常年在外开车,妻子多在守望中度过。才认识3个月就结婚的他们,之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互相了解。日子一长,裂痕越来越大。
2008年,余义海辞去长途客运的工作。他回到广元,打算好好陪妻子。可就在他准备安定下来时,汶川地震了。
5月12日,天气晴朗,当地面开始像水波一样起伏摇晃的时候,余义海正在广元乡下的一处山顶上开车。他赶紧跳下车,躲到空旷处。远处房子的卷闸门扭曲时发出“吱吱”声,人们都在往外跑。
三天后,余义海加入广元政府组织的车队,把饼干、水等救灾物资运往汶川。“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不去啊。”就这样,余义海又开始在广元跑起乡县的客运。
半年后,那桩车轮为他带来的婚姻走到尽头。他给了妻子12万元抚养费,也让出儿子的抚养权。随后,他卖了客运车,从此不再跑运输。
和其他人一样,他开始选择坐火车出行。曾经那些美好的开始和悲伤的结束,仿佛已让他完成生命的轮回。正如车窗外的风景,错过了,便无法再回头。
学着电视剧坐飞机
陈荣祖也同样觉得,来到杭州,是一个无法回头的决定。
在广州还了几年债后,陈荣祖感觉,“没有脸面再在广州混了”。于是,2003年,春节过后,陈荣祖踏上到杭州的火车。
女朋友不介意陈荣祖背的一身债务,跟随他来到这里,陪他一起吃比广西“加了更多酱油味精”的菜,睡着两张板凳和一张毛竹板搭起的“床”。
那些日子的艰辛,陈荣祖已不愿回想。2006年,来到杭州3年之后,他终于偿清所有债务。
没有人责怪他迟迟才还钱,反而很感激他的诚信。“做工程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诚信,二是手艺。”凭着这两样法宝,陈荣祖在萧山站稳了脚跟,日子渐渐殷实,每月也能挣上一两万元。
坐火车的经历,让陈荣祖回想起来心有余悸。2008年7月,他花了1140元,第一次坐上飞机。
过去,这样的情景只在电视剧里看到过。陈荣祖说,自己没觉得兴奋,也不紧张,但飞机升空的一刹那,还是感到心脏有些压迫感。好在,“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当笑容甜美的空姐来到他身边,问他点什么餐时,他学着电视上的样子,纯熟应答。
这几年,他陆陆续续坐过七八趟飞机。“有时心情不好了,想回家看看,就坐飞机回南宁,老婆孩子来杭州,也让他们坐飞机,体验体验。”陈荣祖手一挥,显得很潇洒。
40岁前挣够养老钱
眼看着南宁越来越近,余义海开始收拾行李。如今,他已在杭州一家化工厂上班。因为广西钦州有亲人过世,他选择了这班车。
看上去,他只是一个普通乘客。唯一的区别是,他比其他人更清楚长途客运的风险。“我肯定不会选前面的位置,也不会选后面。客运车的中间还是比较安全的,出事的时候,车头车尾最容易受到伤害。”
躺在别人开的客运车里,他开始思索起自己的人生。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解释,自己现在做的是“DCS”,也就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意思。
8年的运输时光就像是前生记忆,方向盘被电脑键盘代替。如今,虽然每月的工资比跑运输时要少,余义海却觉得很满足了。
到今年,陈荣祖的手下已经固定带了四五个人,但干起活来,仍然比手下更拼命。杭州炎热的夏天,他光着上身,只穿一条大短裤干活,汗水一层一层地往下淌。
他刚刚接下一单生意,打算趁着这次回家,招徕十几个同乡帮忙。“这单生意值40多万元呢!”31岁的他伸出手指比划。那一瞬间,19岁时那股“初生牛犊”的锐气,好像又回来了。
去年,他花11万买下一辆块头很大的国产SUV。但一个人开车来回一趟,过路费和油费加起来要2000多元,和双层卧铺大巴相比,既辛苦又不合算。
他还来不及想象,5年后,让他感觉如此惬意的双层卧铺大巴,如果真如业界预测那样退市,他是否要重新去挤“像罐头一样”的火车,或是那时经济足够宽裕,能够支撑一趟趟潇洒的飞行。
在杭州的日子里,陈荣祖和他的国产SUV,奔波在实现“40岁前挣够养老钱”的路上。偶尔开车时,他会想起双层卧铺大巴——那里无法摇下车窗,呼吸一丝新鲜的空气。
都市快报 记者 黄小星 见习记者 陈小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