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3日讯 年近八旬的老杭州孟大伯,碰到记者后的第一句话就说,“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孟大伯说的房子是他的新家,今年4月刚搬进去。位于离拱宸桥运河文化广场不远的定海东园,他住的是一个8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
而孟大伯之前的这70多年里,一直住在桥西老街——同和里26号的一个小平房里。这是一间39平方米的平房,木结构的,最多的时候,小小的蜗居里挤了三代七口人。
住了70多年棚户区
终于搬进两室两厅的电梯洋房
孟大伯是杭运船厂的工人,修木船的。退休之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他自己一直住在老房子里面,没有卫生间,每天要倒马桶,生活很不方便。
因为住的是瓦房,年久失修,难免会漏水。只要外面雨一大,房子里面就会东也“下雨”,西也“下雨”。“我们的床上都放着脸盆,要是下雨天来不及赶回家,房子里漏水也不会把床铺打湿。”孟大伯无奈地笑笑。
平房就建在运河边,河边地势低,不光光是房顶上面漏,底下还会进水。环境潮湿,蚊蝇孳生,污水横流。、
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之后,孟大伯从同和里39平方米的棚户区搬了出来。经过几年过渡,如今终于搬进了定海东园里的电梯洋房,而自己只需要支付18万元的房款,补贴差价,而目前他所住房子的市值超过130万元了。
孟大伯的新家装修得简朴,打理得很整洁。墙是女婿承包粉刷的,卫生间是孩子们出钱给装好的。最让他落胃的是,新房的防盗门质量很不错,都用不着换门。“我们家简单装修了一下就能住了。”
近80岁的孟大伯感叹,“真是没得比啊,每个房间都能晒到太阳。住在这里,看毛病也方便,市二医院就在附近;买买菜、坐个公交车走个几步就到了,方便得很。”
挤集体宿舍的王大妈
一直担心哪天会没有房子住
王金妙住在孟大伯前面的一幢楼里,是今年7月份刚搬进来的。王金妙也对定海东园的新房十分满意,她家是一套83平方米的房子。
王大妈今年50岁了,她和老公都是杭州本地人,老公原来是杭一棉的职工。夫妻俩带着女儿,一直住在杭一棉的集体宿舍里,这一住就住了10多年。
“我们的宿舍只有15平方米大,一张大床、一张小床拼成‘7’字型,外加一张吃饭的桌子,屋子里就很挤了,别的家具都要叠起来放。卫生间、厨房都是共用的。”
因为王金妙是残疾人,1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所以,带着孩子在局促的空间生活,对于王金妙一家确实非常不方便。
杭一棉破产之后,即便是住在集体宿舍里,也成了王大妈心头一桩悬着的事。没有屋子的产权,加上企业破产了,无依无靠的,这宿舍能住到什么时候,谁也不能确定。
而仅靠自家的收入,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王金妙和老公后来进了浙江天马轴承工作,自己的工资扣除五金后,每个月到手也就千元出头,加上老公的,家庭月收入不到3000元。还要养一个女儿,生活很是拮据。
700户棚户居民
今年陆续搬进商品房品质的安置房
作为居住困难户,经过政府特批,王金妙一家享受到了旧城改造带来的好处,终于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按照杭州的政策,王金妙一家可以享受53平方米(高层)的房改房购买价格,拿工龄来折算,一平方米也就几百块钱。超过53平方米的部分,按照成本价、市场价综合计算,王大妈算了一下,自家大约要付19万元。“房子要是再小一点就好了,这样,负担还可以再轻点。”
好在王金妙的女儿今年读书毕业,参加工作了,减轻了家里的不少负担。
最后,王家花了5万元,请人简单装修了一下。虽然身有残疾,王金妙把自己的家收拾得很干净,井井有条的。走进她家里,居住困难户家庭原来那种逼仄、狭小的环境,荡然无存。
告别棚户生活,孟大伯、王大妈搬入的这个定海东园,是专门为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拆迁所建的安置房。小区有10幢16层的高楼,可以住700户居民。如今,大部分居民已经入驻,都是今年陆续搬进来的。让居民们非常自豪的是,“小区的品质、环境一点也不比商品房差。”
“我们小区是按照中高档商品房标准进行设计,绿化景观参照拱墅区商品房样板小区万家花城设计,绿化率达到38%,远远超出一般小区30%的绿化率。中心花园有3000多平方米,种植的是大香樟、榉树、棕榈、银杏等名贵大树,底层外墙还采用进口干挂石材。”王金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