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凤凰寺现存的20块古阿拉伯文墓碑,近日得到全面破译,其碑铭堪称阿拉伯文字中的“甲骨文”。
杭州文史研究会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阿拉伯文字中“甲骨文”被破译的消息。
杭州保存着阿拉伯文字中的“甲骨文”
在杭州凤凰寺,静静竖着27块古碑,除去6块汉文碑,还有1块波斯文碑,20块阿拉伯文字的墓碑,上面斑驳的文字透着神秘的气息。
这些墓碑在历史的尘封中静静地矗立了七百年,最早是在聚景园的墓地里,后来迁移到凤凰古寺,就一直在这里“住”了下来。
国际学界一向关注这些碑铭,但多年来一直未能组织起研究力量,予以释读,原因很简单:释读古阿拉伯文和古波斯文的碑铭非常困难,它所使用的是特殊的碑铭体,并非掌握一般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语言知识就可以胜任,而需要艰深的专业技能。现今国际学界有能力释读这种古阿拉伯文和古波斯文碑铭体文字的学者不超过10人。
“碑上的文字,就算现在懂得阿拉伯和波斯语的人也看不懂,这些文字就好比甲骨文一样,需要专门研究。”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包伟民介绍,石碑本身也有磨损,而且许多刻纹却是明显的汉式,因此加大了解读的难度。
国际学者合作破译阿拉伯古碑文
这些石碑是元代的物品,那么上面写了些什么呢?
从2008年起,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学系莫尔顿讲师(A.H.Morton)和兰天德博士(Gorge.Lane)与杭州文史研究会合作,着手释读这些碑铭。2010年11月,两位学者前来杭州参加由杭州市政协主办,杭州文史研究会、中国元史研究会承办的“元代杭州研究论坛”,提交了他们的初步研究成果。
这次也是国际学者合作破译了杭州凤凰寺所藏古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墓碑碑铭,目前,中国本土的学者还不具备破译原文的能力。
2011年,莫尔顿不幸因病逝世,但他已完成了将碑铭释成英文的大部分工作。此后,兰天德博士(Gorge . Lane)将莫尔顿的英文原稿交由杭州文史研究会,组织学者翻译成中文。
目前,杭州文史研究会延请国内外一流学者通力协作,对照莫尔顿英文原稿,并参校碑铭原文,初步完成碑铭的中译。参加这个工作的学者有:伊朗德黑兰大学碑铭学专家乌苏吉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波斯语系王一丹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帆教授、党宝海副教授,中央编译局翻译周思成先生。
从碑文中可以发现,墓碑的主人大多为大商人、军官,以及高官,他们有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等等,碑文的内容多为诗歌,赞扬墓主一生的事迹,以及包含了《古兰经》的内容。
碑文中诗歌辞藻华丽,思想性与艺术性不比中国古诗逊色,比如第14号碑“此一浊世,沉浮多少君王与天子的头颅;此世的尘埃,与散发着樟脑与龙涎香味的秀发和红颜相混”,风格意境与唐代李贺的诗相像。
元代杭州国际化水准超现代
“这些碑文也从侧面反映了元代的杭州,各国人口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还在西湖边低吟浅唱。”包伟民说,那个年代,各种文化高度夹杂,融合在一起,互相学习,所以这些碑文的刻纹采用了汉式刻纹。
这二十块珍贵的墓碑,以及它们所承载着的历史,对于今天并不只有“文物价值”。“全球化”并不始于今天,早在七百年前,它所达到的程度已经超出想象。“杭州的国际化水平在元代也远远超过我们现在,重绘元代杭州的经济社会状况,对当前杭州打造国际化城市,比杭州其他任何历史阶段的经验都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包伟民说。
目前,预计最终的译稿,将是一部包含碑铭图版、波斯语与阿拉伯语原文译文、英文译文及中文合编的学术巨著。
记者 张哲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