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长寿亭前合影记者 许康平 摄
9月3日14:04,丁大伯来电:我想找你们记者金洁洁。我住在始版桥新村,五月份的时候,你们记者来报道过的,就是写我们小区里庭院改善以后收尾工作没完成。小区里以前有一个亭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好的,小区里很多老人都喜欢到这个亭子里休息,但两年前这里庭院改造,改造以后他们把亭子的椅子都撬掉了,一直没有给我们恢复。我们打了12345,找电视台,都没有解决。后来给快报打电话,是记者金洁洁来采访的,当时报道里面也写到,八月前会修复好的(详见5月31日《热线新闻》版)。我当时跟你们的记者说,如果这个亭子修好了,我一定要给她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现在,亭子已经装修好了,每天来这里乘凉的人很多,大家都很喜欢。我给它取了名字,叫“长寿亭”,牌子是8月31日挂上去的,钱是我自己掏的。很多老人家看到这个牌子觉得寓意很好,我也是为了完成和你们的约定,给你们打个电话,想邀请你们记者再来我们小区看看,已经有新面貌了。
丁大伯自掏350元做了牌子
记者金洁洁核实报道:丁大伯叫丁致演,今年82岁,眉清目秀,精神抖擞,看上去只有六七十岁。昨天上午,我受他邀请,参加了始版桥新村居民的凉亭聚会。上午10点多,来到小区,尽管天下着雨,但凉亭里人气很旺,一桌人在打扑克,还有10多位居民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凉亭呈丁字形,长20多米,宽3米,长长的走廊两边爬满了紫藤。走在长廊下,我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
见我来了,丁大伯收起通讯本急切地说:刚打电话到你单位,问你有没有来。
几位大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说要是到下午3点来看,这里人都坐满了,起码有五六十个人,有的还自带凳子来的。
跟上次不同的是,凉亭两边的石板凳已经装好,凉亭还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长寿亭”,名字是丁大伯取的,自己掏350元请广告公司做的。“我身体好,这个亭子功劳不小,因为这里空气新鲜,有助于养生,所以我叫它长寿亭。”丁大伯兴奋地说,挂牌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喊:哇,真好,真好!
说着,又来了一位大伯,叫张宝德,91岁,大家都说,他是最会说笑话的人。
张大伯说,他一天要来三次凉亭,人多的时候就给大家讲讲笑话。他一张嘴,满口绍兴方言,逗得几位大妈哈哈大笑。
当年募捐8000元造凉亭
前年凳子被撬大家很着急
丁大伯说,始版桥新村1980年造的,1981年居民陆续搬了进来,凉亭是1983年当时的第一届居委会搞起来的。
始版桥新村第一届居委会主任陈大伯正坐在凉亭一角,说到造凉亭的事,大伙都让陈大伯说。
陈大伯已有94岁,还能自己买菜烧红烧肉,说起话来思路清晰。他说,当初造好房子时,这里什么设施也没有,就想造一个凉亭,但居委会没钱,造凉亭的钱都是到电力局、医药公司等单位募捐来的,当时这里也是他们的家属宿舍,共募捐了8000元,几棵紫藤是问园文局要来的。
凉亭造好后,人气很旺,成了居民交流情感、活动筋骨的场所。
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有人来凉亭里打太极拳,7点半,换成一拨做健身操的人,8点半,喜欢打扑克的人来了,10点多,大家回家烧饭了,睡好午觉,下午两点以后凉亭又热闹起来了……
前年6月,始版桥新村进行庭院改善,把原来的石板凳撬掉了,小区的老人没了活动场所,在家里蹲得急都急死,好几个人找到丁大伯,说丁大伯文化高,请他想想办法。
等了两年,凉亭一直没修好的迹象。今年5月,丁大伯给我们打了求助电话,7月,施工方终于把凳子安装好了。
几位老人很激动地说,他们要求不高,只要有这点活动场地,就很满足了。
有一个人没来我们都会记挂
因为凉亭,居民们又重新聚到了一起。56岁的俞大姐说,“30多年的邻居下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来这里坐坐,对于这个亭子,我们真的蛮有感情的,我们年纪大的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问一句你饭吃过了吗?今天好不好?”
俞大姐一会儿拉着一位大伯的手臂,一会儿又拉着一位大妈的手臂,说:“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今天不来了,我们就会记挂,要去敲门的。”
丁大伯笑着插话,怪不得,他上次因为药物过敏,住进医院,好几个邻居来病房看他了。
说着,几位大妈又跟丁大伯开玩笑说,你看看他,82岁了,一点都不老。
丁大伯说,他参加了社区的歌咏队,下次他要把外面的活动引进来,在长寿亭里搞搞活动,唱唱歌、唱唱戏。
始版桥社区负责民政保障工作的陈女士说,始版桥新村60岁以上老人约700人,独居老人约250人,空巢老人约60人,去凉亭的一般都是空巢和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凉亭就是老人的交际舞台,平时凉亭里人多得坐都坐不下。
都市快报 记者 金洁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