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5日讯 千难万难,拆迁最难,这似乎已成为干部们的共识。但也有很多群众相当理解配合,无形中加快了动迁的进程。
潘祖庆:60多岁了还能住介大新房,人要知足
潘祖庆,定海东海新村拆迁户。潘祖庆今年65岁,现和老伴租房住在定海徐家塘一间60平方米的老宿舍,条件比较艰苦。但潘祖庆说这不苦,因为过两三年就可以住上新房子了。
潘祖庆的新房,在东海新村旧址。新房面积140平方米。整个小区规划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共有5幢高层公寓。小区是封闭式小区,有地下停车库、物业房、小公园,按中高档小区标准设计。
目前,小区的建设还未启动,正在进行旧房拆除和清理。潘祖庆每天会去现场看一看。对每一个进程潘祖庆都很关心,他说,这关系到他几时能住新房。
原东海新村的房子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子质量较差,地基下沉、房子倾斜、墙壁开裂、水泥风化、钢筋生锈。一到台风、暴雨天,居民提心吊胆。
2010年,定海区将东海新村列入定海旧城改造首批实施项目。东海新村原拆原造,当时给出的拆迁标准是1∶1.15,加上享受的各种奖励政策,折算成标准约为1∶1.5。潘祖庆的14号402室72平方米房子,可免费换到108平方米。
没想到等来了政府旧城改造如此优惠的政策,潘祖庆第一时间签字同意拆迁。“介好的政策,很多人眼痒煞,但也有户主不愿意签字拆迁。”潘祖庆算了这样一笔账:当时政府给出的老房子旧房评估均价是1.2万元/平方米,收购价1.8万元/平方米。这个收购价,在定海任何一个小区都可以买房了。而这里的老房子当时的市场价差不多1万元/平方米,而且这批老房子超过规定年限,不享受按揭贷款优惠,不能抵押。也就是说,购房全部要现金,所以买的人很少。
有的老年人有不肯搬的想法,嫌麻烦。潘祖庆认为一搬一动,给子女留下的是财产。潘祖庆又算了一笔账:他现在拿了140平方米房子,根据拆迁安置标准,自己找出40多万元。根据市场价,这个地段,这套新房至少可卖到200万元。老房子算高价卖到80万元,减去自己找出的,新房就“净赚”了七八十万元。“这么好的政策,我60多岁了还能住介大新房,人要知足。”潘祖庆认为,拆迁,直接涉及老百姓的经济利益,第一步肯定要算经济账。作为政府,也要多为阿拉老百姓考虑。旧城改造项目大,也是公开、统一的,不可能会因为个别人过分要价开口子,如果口子一开,你也来要,他也来要,根本无法收场,也无法推进。影响改造,最终吃亏的也是阿拉老百姓。
上个星期,旧城改造指挥部召集潘祖庆等一些拆迁户代表开碰头会,通报了小区的规划设计情况。潘祖庆将一些信息和数据摘写在笔记本上。一来自己心里有个底,二来许多老邻居会时常打电话向他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和最新的政策。“这里将是定海旧城改造的样板。小区主出口在朱家塘路,这条路要拓宽到8米,到时候进出很舒服了。”潘祖庆的憧憬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张养国:算小账,更要算大账
张养国,定海小沙镇增辉社区村民组长。他现住在增辉社区陷塘新村一套200平方米的小别墅里。一楼客厅、书房、厨房、餐厅,二楼四间卧室,三楼小阁楼。出门不远是峙岙塘街,两边店铺林立。热闹的时候,这条街全是人。开店、卖菜、房子出租……做生意的村民,多多少少都赚了钱。许多村民开上了小面包车,在城里买了房。给这里带来人气的,正是附近长宏国际和增洲船厂的两三千外来人员。
没有大项目落户这里,也就没有村民的增收致富。没有村民愿意搬迁,也就不会有项目的顺利落地。但当初因带头同意拆迁,张养国一度成为了村民的“攻击”对象。有一次,几十个村民在马路上拦住他,当众数落、责骂。
其实,张养国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支持的。2006年,定海工业园区开发,第一个项目土地规划就定在了张养国承包的1200亩养殖塘。
张养国起初坚决不同意。养殖塘征用了,一年百把万元的收入就没了。自己又没一技之长,哪里去找出路。面对项目开工三个月倒计时,张养国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顶着,无非为了这笔收入。但因为我影响了整个小沙发展,这个罪人我当不得!大项目、大企业进来了,小沙老百姓生活肯定会好起来。”孰重孰轻?纠结了一个月后,张养国想通了:“有开发,才有发展,有发展肯定要有一部分‘牺牲’,阿拉牺牲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张养国放弃了个人利益,小沙工业园区拆迁征地打响了第一炮。
之后,集体的270亩养殖场也被列入征地范围。赔偿问题一度成为矛盾焦点。当时开出的赔偿条件比较低,当即被场长张养国否决。“养殖有周期,算法也要合理。老百姓的合法利益,我也要积极争取。”在张养国的坚持下,最后整个养殖场赔偿了100万元。
拆坟又是一件棘手的事。张养国带头主动迁移了自家祖坟,还积极做群众思想工作。当时,半寿坟或棺材完整、较新的可迁入大坟。有一次,在迁一座坟时,小工不小心把棺盖弄坏了,现场一度失控。张养国赶到看了现场,听了原委后,让小工把棺盖拼拢,将它迁入大坟。张养国把无情的拆迁,变成了有情的操作,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拆迁,难啊!有的人对阿拉阿爹名字已经不要骂了,直接骂我太公了。”张养国说,“但是我相信,只有开发建设了才有发展前途。阿拉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要顾着眼前,更要想着长远发展。”
如果不搬迁,张养国和村民们依然生活在只有一条小路进出的大山岗。而现在,马路通到家,出门有菜场,走几步就是小公园,生活环境大不一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