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6日讯温州街头,人群熙熙攘攘。
路亭里,树荫下,每到夏天,总有一股清香让人们驻足——这是遍布温州大街小巷的伏天凉茶点。
一张张桌子后,是一桶桶散发着药香的伏茶,和一群群同样挥汗如雨的义务烧茶人。
这种公益行为,是温州全民善行的一种缩影。修桥铺路、助学助医、扶危济困和赈灾救险等,几乎每一项社会公益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温州人的爱心。
物质富裕的温州人正大步向精神富裕迈进。
“升级”版红日亭,夏有伏茶冬有粥
也许老温州人都不太知道,红日亭里的故事,最早开始于40多年之前。
为路人烧制免费伏茶,最初只是一些老人们零星的自发善举,仅仅局限于红日亭等几个地方。
10多年前,城市拆迁,红日亭也拆了。但这份爱心,依旧存在。后来,华盖山广场建好,大家就在一棵大榕树下,临时搭建了一个铁棚,给大家供应伏茶。
铁棚又变成了一个亭子,名字还叫红日亭,每到夏天,必有伏茶喝。
但老人们一直在想,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
那是在2006年的8月,一起烧茶的朱永麟、叶宝春等几位老人凑在一起聊天,有人说,一些流浪者,乃至个别收入不高的外来民工,冬天有时候都吃不上一餐热饭。
要不,红日亭冬天再煮点粥吧?
说干就干。
从那年冬天开始,老人们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凑了三四千元,买了锅碗瓢盆和大米,开始施粥了。
这举动,一下子又感动了许多老人,他们纷纷加入,红日亭老人从当初的五六个,很快就增加到了20多人。
后来,老人们分成了两班,两天一班,夏天,为路人送上清凉温润的凉茶;入了秋冬,就为孤寡老人、流浪者和清洁工等,送上了热腾腾的白粥和小菜——这里每天要用掉将近100斤大米,煮上18大锅粥,分给五六百个人。
此后,红日亭的善举,继续“升级”:四季八节,他们不断变换着花色品种,端午节分粽子,冬至有汤圆,春节前夕还能吃到年糕……
现在,红日亭已经成为温州民间慈善事业里,不可取代的代名词。
“红日”普照温州,如今爱心倾城
如今,在温州,像红日亭这样伏茶热粥飘香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0多处。
这个城市的“民间爱心阵营”,不断有新成员加入进来。
比如,龙湾有个名叫“和谐之家服务站”的社工团体,因免费施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状元亭”。
今年开张之后,“状元亭”很快就得到了附近村民的积极响应,短短两个多月间,义工人数就达到了80多名,接收捐款数额达到了51万多元。
不光是资助免费烧伏茶和施粥点,诸如修桥铺路、助学助医、扶危济困和赈灾救险等,几乎每一项社会公益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温州人的爱心。
温州相关部门介绍,当地民间自发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如今已从分散型,向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演变。温州目前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2500多支,志愿服务站367个,志愿服务基地538个,注册志愿者28万余人。相继开通了“温州志愿者”、“温州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者服务网站。
此外,整合世界温州人独特资源,组建“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成立了“王振滔慈善基金会”和正泰公益基金会等非公企业慈善基金,先后启动“爱心接力计划”和“爱心送温暖”等公益项目,打造温州爱心慈善品牌。
……
这股发轫于温州民间的公益力量,如今正迅猛发展,福泽温州的不同群体,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众人拾柴,“红日”更暖
好事越做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红日亭的老人们,算过这样一笔账:如今一个夏季的伏茶,光药材就要4万元左右成本,再加水电等支出,花费超过10万元;秋冬施粥,柴、米、油等,每天支出都要1000多元……
早些年,开销没这么大,这些钱,都是老人们自己出的,你50,我100地凑起来。
可渐渐地,已经不太可能靠老人自掏腰包来维持。越来越多的温州人伸出了手。
在红日亭,有两块“乐捐榜”,每天都在更新。
“乐捐榜”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奇怪的称谓,比如,乐清老太、不留名女士、过路人或牛肉先生等等,每个名字后面,跟着100元、200元甚至单笔上万元这样的数字。
“来捐款的人基本都不肯说姓名,我们再三问,他们一般才会勉强告诉我们一个姓。”红日亭里,管着财务统计的一位阿婆说,几乎每天都有爱心物资或爱心款送到红日亭。
无数名捐款者中,有附近居民,也有路人,有从周边县市赶过来的,也有从外地邮寄汇款的,甚至有的人身在国外,却托亲戚朋友送钱来的。
除了捐款,还有市民精心选购大米和食用油等,直接送货上门。
在今年的7月初,红日亭就又出了一条新闻:两个中年女士,到了红日亭,放下6万块钱就走了。而那一天,红日亭收到的捐款,有7万多。
在温州慈善总会,有个最新统计,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收到了14万来自民间的,定向要留给红日亭的捐款。
众人拾柴,红日亭的慈善热度,越来越高。
- 温州瑞安一大巴车发生侧翻坠下10米路基 事故造成1死30伤
- 温州一大巴车避让路人坠下10米路基 已致1人死亡
- 少女遭性侵短信求助 温州民警据信息准确定位
- 贯彻实施新《刑事诉讼法》 温州请专家作专场报告
- 温州市民监督团LOGO出炉 “录用奖”作品将公示5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