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8日。网友“贺兰泰”发了一条微博:杭州图书馆对所有的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惟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这位读者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是文化公共意识的彰显,也是对文化公共权益的维护。钱江新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秉持了这种价值观念,打造出了新城的文化品牌。
从“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图书馆,到孩子们流连忘返的青少年发展中心,再到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及“城市阳台”,当你安静地享有钱江新城种种人文设施之惠时,你会深刻理解,新城建设者为什么非要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品质之城”化为现实。
大家的“家”,大家的“书房”
“贺兰泰”这段话摘自三年前的一篇报道,褚树青说这番话的时候,杭州图书馆还“蜗居”在浣纱路上,与“豪华”二字相差十万八千里。2006年,杭州图书馆牵头杭州各区、县(市)馆及“一证通”联盟内各馆,取消了借阅证每年15元的服务费,开启了免费服务的先河。因为有读者抱怨流浪者、拾荒者等进入图书馆阅读,褚树青馆长才给出了“您不妨换个区域看书”的建议。
杭州图书馆搬到钱江新城后,在硬件上可谓“豪华”:在这个开放区域达到90%以上的图书馆里,大厅里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乳黄色真皮长沙发;1-3层的借阅区放着各种各样的桌椅,有特意模拟成书房的阅读空间,7.5米挑高的北三楼专题阅览区,非常前卫地做出了LOFT概念,读者走上那个隔层,凭栏眺望,的确会有扑入书海的豪情。
这个“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依然用它的实际举措践行“平等、免费、无障碍”的承诺。读者可以使用市民卡或者第二代身份证直接开通借阅服务,这意味着杭州图书馆取消了与借阅有关的最后一项收费——100元的借阅证押金。
1月21日,央视“新闻1+1”栏目做了名为“把公共还给图书馆”的专题报道。白岩松说:“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是大家的家,大家的书房。”褚树青馆长回应道:“‘公共’两个字最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平等性上。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就是应该让信息在人人面前平等传递,各式各样、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获取,对他们一视同仁。”
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新城生活
今天,人们提起钱江新城,总会说到它的豪华,万象城、来福士、朱美拉等商业实体,润园、悦府、蓝色钱江等高级社区,大剧院、大金球、城市阳台等公共设施。
在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宓挺看来,“这一切是为了让这个城市里的人,能生活得更好,让依托于这个城市的生活,能看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杭州图书馆、青少年发展中心、城市规划馆这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职能部门便被逐步引入。
青少年发展中心“阳光天地”,除了社会体验馆需要适当收取耗材成本外,场馆所有活动场地和设施面向杭州地区中小学校实行常年免费开放,为所有杭州市持困难家庭救助证的家庭子女免除全部学费,并提供社会体验和康乐活动的免费券,以保证每个孩子每年都有机会可以参加场馆活动,还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开设免费文化创意类培训班。
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不仅是展示杭州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普通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廊道。
钱江新城最出彩的设计“城市阳台”,像一只舒展翅膀准备离岸的飞鸥,把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崇尚创新与拓展的海洋文明,带给杭州和杭州人,从“西湖时代”跨向“钱塘江时代”。
保障公共权益也意味着文化发展
“现代化新城的崛起,不仅是一座座高楼外表的华丽,同样也是其文化品质的彰显,是文化内涵意义的深化,文化外延范围的拓展。”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黄健这样说。
对于一个崛起的现代化城市来说,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方式,特别是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充分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钱江新城在建设与发展中,坚持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品质性,不仅充分地保障了广大市民的文化权利,同时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坚持了以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注重增强社会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从而使城市文化在形成社会文明新风,提高市民素质,造就杰出人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作出更大的贡献。
都市快报 通讯员 王恺华 张伟 记者 胡轶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