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说吧
10年前,最多的文化消遣是买本书、买张唱片。10年后,花个几百至二三千块钱,就能出版一本自己写的书,录一盘自己唱的磁带。
——杨林荣(38岁北仑电厂运输小车队)
10年前,镇上学历稍高的中小学老师都爱往大城市里跑了,孩子上学找个好老师不容易。10年后的最近一次招考海岛农村教师,我们这儿一下来了9名硕士研究生。
——余国民(46岁象山西周镇普通农民)
10年前,我们穿着海魂衫、回力鞋,玩着任天堂游戏机、《七龙珠》。10年后,这些“老玩物”堆成了一家“怀旧店”,价格翻了好几倍。
——“甜梨” (28岁“80后怀旧店”老板)
10年前,为买一本武侠小说几乎跑遍衢城的大小书店,有时无奈空手而归。10年后,上百度点点鼠标就能关注最新章节,从不错过任何精彩。
——丁杰(26岁衢州市柯城区小学教师)
10年前,我从实习单位骑自行车回10公里外的老家,得花上近一个小时,住的是平房;10年后,一家三口开车回家,不到廿分钟,住的是别墅。自行车也有,上千元的美国牌子,还有电动车。
——曾小庆(32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护士)
10年前,种粮要交农业税,公粮、口粮、余粮要分得清清楚楚。10年后,种粮反而有补贴,而且还有最低收购价,粮食销路、价钱都不用愁。
——洪永海(38岁常山县同弓乡种粮大户)
10年来,写诗的人又多起来了。虽说社会依然浮躁,但寻找回归的人也多了。
——邵继材(65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农民诗人)
客人的变化是,对布艺越来越讲究了,生活品位逐年提高。我的变化是,有房有车有女儿有爱有幸福。
——黄映(34岁金华壹诺布艺店主)
10年来,公交更四通八达了。每个周末,不会开车的我都可以背个行囊躲到古村落里发呆。
——若风(金华网友)
10年前,到城里取点钱,要走山路、坐大巴、转公交……花上整整一上午,耽误不少农活;
10年后,家门口有了“迷你银行”,取款机特别方便,存钱取钱全搞定了。
——王利庆(65岁德清县莫干山镇紫岭村村民)
10年前,我见到警察叔叔,就会躲到爸爸的身后,他们严肃的形象让我害怕;
10年后,社区民警将名片送到了家家户户,亲切地说,“有什么事儿就打我的电话,我24小时开机。”
——常丽英(27岁杭州肯德基有限公司安吉店员工)
10年前,快到教师节时,我们班的同学都会写信给恩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对母校的怀念;
10年后,我们在教师节当天,用微信、微博这些最潮的方式、在最快的时间内给老师送去最真挚的祝福。
——顾强(35岁浙江大东吴集团员工)
10年前火车还是绿皮的,出了嘉兴就算出远门了;10年后,动车一趟趟呼啸而过,出省游、出国游的市民越来越多。
——陈恬(26岁南湖区旅行社导游)
10年前,我们的业余生活是在胡同口一起拉拉家常;10年后,我们在广场上一起切磋“舞艺”,跳舞还有专人免费来辅导。
——蒋树瑜(73岁嘉兴南湖区退休工人)
- 网帖诉的哥拼车骂脏话 遇采访网友嫌麻烦"不玩了"
- 浙江部署“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 用事例显成就
- 浙江部署新闻战线“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 【浙江日报】侠骨柔情铸忠诚——记温州军分区司令员蒋忠良
- 浙江报人大型诗会举行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获最高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