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4日上午,庆春路的交行门口挤满了人。史林和朋友原本相约去逛街,结果被蜿蜒曲折绕了好几个来回的队伍所吸引。“我当时就是觉得好奇,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排队在银行门口,那一定是银行里有好东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史林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其实我纯粹是凑热闹,没想后来真的是捞到了好东西。”
是的,那个长龙般的队伍等待的是个全新的理财产品——基金。那一天,是华安创新基金,国内第一个开放式基金的首个申购日。
五年缓慢成长
虽说是个全新的东西,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史林那样认为自己捡到了“宝”。2001年下半年“亏钱效应”让不少刚接触基金的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其实大家当时的概念都挺模糊的,我后来查了点资料,知道它其实也是和股市相关的,所以当时亏损了一点也没觉得怎么样,然后就一直放着了,后来股票暴涨,这基金也跟着翻了好几倍,让我赚了不少钱。”史林说,当时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这东西还会亏,认为银行里买的理财产品只有赚钱的份,所以就受不了了,不少人选择了逃离。
其实对于那时的基金来说,日子也过得不那么顺畅,萌芽中的基金没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投资者信赖,所以“摊派”成了代销机构的惯用手段。“有一段时间,一有新基金要发行,大家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基金买的人少,承揽代销任务的银行里的员工就被规定必须购买5000元,不买就从工资里扣除。”某国有银行职员这样回忆。
2002年证监会力推政策再度推进基金发展。老牌十家基金公司华夏、嘉实、南方、博时、大成、华安、富国、鹏华、国泰、长盛再度向前驶进。2002年9月,国内第一只纯债券基金“华夏债券基金”诞生,在为普通投资者拓宽投资债券渠道的同时回避了股市风险;2003年,国内第一只货币基金“华安现金富利”在春天来临前悄然孵出;2003年,招商基金创造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2004年,货币市场基金发行暴增,全国基金净值总规模达2400亿元……
从山顶到谷底
如果说2001年的长队抢购让人难忘,那么2006年无疑是基金业上划时代的年度。2006年11月,国内基金业资产净值规模突破6000亿元,持有A股市场20%的流通市值,从此在证券市场站稳了脚跟。2006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开始募集,各个代销银行都人满为患,“只要买到就是赚到”,是投资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仅仅一日,该基金募集超419亿元,有效认购户95万户,创下当时全球基金单日发行的最高纪录。
2007年“5·30”则是又一关键时刻。那一天的凌晨,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上调为3%。,仅仅一天,股指从4335点下滑到3858点,市值损失达1万2千亿,无数散户在那时意识到玩股票似乎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更合适,于是纷纷“弃股投基”。
而随着10月A股扶摇直上冲破6000点,基金业攀上了黄金时代的巅峰。丰厚的回报引发一轮又一轮购买基金潮,投资者将自己的储蓄都拿了出来投入基金,越来越多的钱汇聚一起,像一个巨大的雪球,使得基金规模愈发膨胀。2007年四季度末,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基金的资产净值达到了75.2%,基金管理的资产净值增加到3.28万亿。
不过让所有基民都料想不到的是,2008年,一只面目狰狞的熊正朝他们走来。短短半年内,上证指数下跌48%,一时间从天堂坠入地狱。2008年年报显示,股票型、混合型和封闭式基金分别亏损9739亿元、4057亿元和841亿元,这样惨痛的损失让人们扼腕不已。基民开始挣扎,他们不愿意相信黄金时代就这样昙花一现。可是,熊市漫漫,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类型不断增多
尽管基金的业绩未见长,但是基金品种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据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8月22日,公募基金数量已经增至1057只;而2001年底,公募基金仅有44只。10年间,基金数量增长23.03倍;资产管理规模增加37倍至2.51万亿元。
2007年,市场上除了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首次出现了第三类基金——分级基金。这次抢饮头口水的是国投瑞银基金公司。这个当时被机构视为“设计过于复杂”的新产品,如今已成为每家基金公司产品线上的必备品。
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最初设计的瑞福分级,还只是在普通股票型基金基础上所做的改进,将整个基金资产分为风险收益特征截然不同的两级份额,并将高风险进取端份额上市交易。而随后的分级产品,虽然分级形式大都雷同,但母基金却创新地采用了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
创新还在继续,在今年市场整体低迷的行情下,基金公司在今年五月推出了短期理财债券基金。该类型产品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利于“短周期封闭”为投资者实现“相对确定且能预期的稳健收益”。但更大的意义是填补了银行理财产品大幅度退出中短期理财市场的需求空缺。率先推出短期基金产品的是汇添富基金和华安基金,基金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追捧。该类基金与银行周期滚动型理财产品较类似,但其透明性高、起点低的特性使其更有竞争力。该基金投资范围与货币型基金投资范围较为类似。
大佬已悉数离场
伴随着公募基金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基金经理们的变动也日趋频繁,从2007年转投私募渐成风,到今年5月“公募一哥”王亚伟退出公众视线,越来越多的“大佬”逐渐淡出了公募基金圈。
2007年9月,继知名基金经理肖华、江晖、闵昱和吕俊投身私募后,景顺长城投资总监李学文也宣布辞职。李学文管理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曾以182.27%的净值增长率夺得股票型基金冠军,然而辞职前期,他所带领的投研团队却业绩落后让人大跌眼镜。业内人士曾表示,公募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不足,使其压力太大无心经营。
2008年,大盘遭遇前所未有跌幅,仅前半年就有8家基金公司总经理换人,人事变动频频。2009年春天,随着A股反弹,基金经理流动潮破冰涌动。基金业元老王宏远出走南方基金,尽管南方基金公司尝试挽留,但仍挡不住“大佬”的脚步。2010年2月,华夏重量级明星基金经理孙建东低调辞职。私募基金又添一员大将。2011年7月,创业元老肖风从博时基金总经理的位置上卸任,申请退居二线,基金业再次经历一波震动。当时业内人士称,肖风去职源于多个原因,其中包括博时基金业绩亏损。
2012年5月,最后一个基金大佬“一哥”王亚伟召开媒体见面会,正式宣布离职。其称过分的关注给他带来太大压力,公司面临的新发展机遇也让他有些力不从心,需要暂时喘口气休息。
有人说,最后一个“老人”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反映出基金行业目前人才流失的窘境。基金经理的变动日趋增多。2008年的数据显示,基金经理一职平均每年有高达100人次的变动,到了2012年,甚至出现了一日之内9只基金人事变动的现象。
“老鼠仓”、“黑天鹅”接踵而至
除了人事变动,这几年基金业是非始终不断。“老鼠仓”、 “黑天鹅”接踵而至。2006年,资本市场风云人物鹏华基金副董事长员瑞恒,因为进行资本运作成为中国基金业“行政处罚第一人”;2007年上投摩根基金唐建,与其父亲于基金建仓前买入新疆众合的股票,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被查处第一人,被终身禁入市场;曾经带领华安基金数次获得业内规模第一的韩方河,因为受贿400多万元及操纵股价罪于2007年9月被判18年;被业内誉为智商和情商“双高”的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李旭利,这个从山窝窝里飞出来的凤凰,却因非法获利1000余万元,在2011年因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上海警方逮捕,成为郭树清上任后第一位被处罚的基金经理。
而“黑天鹅”更是在医药烟酒食品等各个行业出没:
2011年末,重庆啤酒公布乙肝疫苗研制失败,导致重庆啤酒股价崩跌,此次“乙肝疫苗风波”导致大成基金在2011年末重庆啤酒的持股市值缩水5.55亿元;今年一季度伊利股份曝出“含汞门”,令华夏、融通、易方达旗下基金,在今年6月两个交易日内分别大幅缩水42541.60万元、21407.92万元、20610.39万元;同样是6月下旬,正值黄酒销售旺季,然而我国黄酒产业的龙头企业古越龙山身陷“致癌门”,分别持有1876.36万股、731.67万股、400万股、341.93万股的易方达价值成长、博时新兴、华泰柏瑞盛世和同盛证券投资基金纷纷中枪;两个月后张裕葡萄酒被检出多菌灵农药残留,一时间张裕A股价受重挫直奔跌停,博时、汇添富、中银、大成等14家基金公司旗下共21只公募重仓基金受损严重……
“基金业现在基本还是靠天吃饭。”某业内人士坦言,市场不行,基金就很难吸引投资者的目光,长途漫漫,还要继续不断摸索和探寻。
每日商报 记者 楼志文 实习生 潘莎莎 绘图 陈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