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馆里的抗风浪智能网箱系统预示着宁波海水养殖将迈步“深水时代”。记者 唐严 王勇 摄
浙江在线09月17日讯 去年发生在浙江网箱养殖第一镇———奉化市莼湖镇的清退养殖网箱为大海“减负”行动,迄今令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陈俊华教授记忆犹新,“由于养殖网箱密度过高,每年要投喂大量鱼饲料,导致大量排泄物沉入大海,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富营养化不断加剧,从而引发赤潮。”在本届海洽会期间,他不无忧虑地说。
作为积极推进外海深水养殖的学者之一,陈俊华迫切希望宁波的海水网箱养殖能早日迈向“深水时代”,其领头研发的深水抗风浪智能网箱养殖系统在海洽会上也高调亮相。
传统网箱养殖弊端凸显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就在上月12日,台风“海葵”过后,象山港浙江船厂邻近海域海水突然“变色”,土黄色海水变成红褐色。
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发现,赤潮面积已达170平方公里。两天后,赤潮扩大至整个象山港海域,面积达约390平方公里,水体呈现深褐色。
象山港的奉化渔业推广站副站长董任彭说,近两年,象山港海域养殖面积增加、附近生活和工业用水排放也比过去增加,加上这次“海葵”带来的大量富营养物质,最终导致了这次罕见的大面积赤潮发生。
其实,早在10年前,《象山港水域养殖生态与主要鱼类养殖容量研究及评价》课题组在结束了两年的海洋调查和研究后就认为,宁波象山港养鱼网箱超标严重导致该海域赤潮频发。
课题组曾在一个进行了4年的网箱养殖海区进行取样,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海底竟是1米多厚又黑又臭的淤泥,而在没被污染之前,海底应该是黄色的海泥。
“养殖海区水体的富营养指数已达正常值的10倍,海底污染产生的有毒物质是非养殖区的20倍。”当年参加调研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修仁教授称。
据记者了解,象山港的养鱼网箱容量最多可达4万只,但现在象山港养鱼网箱已达六七万只。而号称“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镇”的奉化市莼湖镇,6平方公里海域内有3万多只养殖网箱,每年要投喂3到4万吨冰冻鱼饲料。
“象山港目前的网箱养殖数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宁修仁教授说。
网箱养殖开始“涉深水”
新系统既抗风浪又能智能投喂
“要解决赤潮问题,必须让网箱养殖从港湾向开放性海域发展,将深水网箱植入蓝色的海域里。”陈俊华说。
但是,由于传统网箱抗风浪能力差,往往一场高强度台风过后,鱼排网箱尽毁,许多海水养殖户包括当地主管部门也只能望洋兴叹。而且,由于技术缺陷等因素,之前“走向深水”的网箱养殖户,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据统计,浙江省2601只深水网箱中因抗台风能力差损坏的有2050只,其中约70%的深水网箱因被台风破坏固定系统而被吹走,30%的深水网箱被风浪损毁或击沉。
为了打消网箱养殖户不敢涉“深”的顾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宁波象山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深水抗风浪智能网箱。
“我们开发的这种深水网箱,使用的材料抗风浪能力很强,一般14级台风没问题,如果遇见15级以上的台风,它能够通过沉到15米以下的海域来躲避风浪,在15米以下的海域,台风对网箱的冲击就很小了。”陈俊华说。
此外,智能网箱系统还能实现无人值守的投喂工作,“投喂系统里能储存7天的饵料,因智能网箱能利用海洋能发电、蓄能,所以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实现自动投喂。”他说。
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记者看到了该系统的模型———它集海洋能发电蓄能、网箱自平衡沉降、养殖监测、智能投喂和远距离无线通信等功能于一身,适用于远离岛礁的开放式深水海域。
“目前仍在开发试验阶段,需4到5年才能投入使用,我们计划选在象山的渔山进行试验。”陈俊华说。
象山港鸿峙海域从事网箱养鱼10多年的一位姓王养殖户告诉记者,传统网箱养的多是常见的鱼类,经济价值大多不太高。而深水网箱由于水质好等原因,养殖品种包括经济价值高且市场抢手的石斑鱼、鲳鱼等优质鱼类,不仅所需饲料减少了,经济效益也上来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