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2日讯 今年教师节,宁波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收到一张贺卡,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刘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这是一份很小的礼物,却是用我第一个月工资买的哦!”
寄来贺卡的,是一个叫王莹(化名)的19岁女孩,现在在宁波海曙欧尚超市保鲜区做理货员。女孩看上去开朗、勤快,很难想象,她是一个患有中度智障的孩子。
自己的学生最终能够融入社会,刘佳芬百感交集,拿着这张贺卡愣了半天。
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毕业后找到了工作
王莹是2002年转到达敏学校的。之前,她在一所普通小学上了一年级,因为智力缺陷,绝大多数科目考试成绩是个位数。
报到的那天,王莹头发乱乱的,低着头不肯说话。
在这所全日制智障学校,绝大多数的孩子和王莹类似,刚进来的时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王莹慢慢学会吃饭、说话、写字,后来,还学会了看红绿灯过马路。
年纪大一些后,老师带着同学们到社区生活实践,回来后,王莹对刘佳芬说,“我再也不要去社区了,他们叫我‘傻子’。”
刘佳芬沉思良久,王莹的敏感让人心疼。从那以后,每次进社区,刘佳芬都拉着王莹的手,每次和其他人说话,她都用很大声、热情的语气,希望以此感染这个自卑的孩子。再后来,学校专门请来老师,对王莹这样的学生进行语言培训。
渐渐地,王莹变得开朗起来,愿望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了。
后来,她升入学校职高班,今年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
“我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读的学校不一样而已,我现在很开心。”在超市里,王莹笑着对记者说。
吃饭、说话、过马路,都要一遍又一遍地教
1997年,刘佳芬走进宁波市达敏学校,成为这所全日制智障学校的校长。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一开始,她也曾手足无措。
第一次进食堂,100多个学生正在吃饭,他们有的都快20岁了,吃饭时脸上身上还都沾满了饭粒。有的孩子,一碗饭吃完,有一大半洒在了桌子上。
对此,她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这样的孩子,将来怎样在社会上生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佳芬觉得,至少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生活”。除了在校内模拟现实场景教学,她还与老师带着学生们来到校外,进行社区实践。
一开始,带学生出门的老师经常埋怨甚至哭诉,孩子们在外面太难管理,还要遭受各种各样的白眼。
虽然很艰难,但刘佳芬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让患有智障的孩子能够融入社会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她一边鼓励老师,一边四处联系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场所。
刘佳芬说,最初,人们见到这些孩子会说,“傻子来了。”慢慢地改成了,“看,他们来了。”再后来,会笑着说:“孩子们,你们来了啊!”
目前,学校已经有200多个教学基地了。
有一个女孩,患有中度智障加多动症,刚来时啥都不会。有一天,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女孩忽然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那一刻,接女孩回家的爷爷激动得泪流满面。
职高班100%就业,让孩子们学会有尊严地活
让轻度智障学生自食其力是达敏学校当年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2002年,在刘佳芬的奔波下,达敏学校成立了职高班。
职高班对学生进行相对有“难度”的教育,比如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菜,带他们到超市实习,或者到酒店学做面点等。
职高班第一批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每一届职高的毕业生,都是100%实现就业。孩子们在保安、宾馆后勤、针织手工等领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最高的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
达敏学校的老师们说,刘佳芬是个“加分”校长。在达敏学校任职的15年,她为智障孩子家庭加了温暖分,为学生们的成长加了健康分,为特殊教育加了专业分。
一心扑在工作上,刘佳芬其实很苦。谁也不知道,为了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她经常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做家务。
“达敏学校的学生能真正融入社会,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再苦,都值得。”她说。
人物档案
刘佳芬,女,1959年2月出生,1977年参加教育工作。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宁波市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授予浙江省首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