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昨日秋分。每年从立秋开始,做月饼与斗蛐蛐便成为许多塘栖人日常生活的两件大事。
不少杭州人都知道,在杭州,做农家土月饼最出名的是塘栖一带。在斗蛐蛐的圈子里,杭州名气最响亮的,要属塘栖。
爱做土月饼,也爱斗蛐蛐,塘栖人干脆将两者合而为一,形成了独特的斗蛐蛐换月饼风俗——“斗月饼”。这一风俗最早追溯至南宋,一直延续至今。今年,塘栖镇政府决定为这一风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申请非遗必须要有一位非遗传承人,“斗月饼”的好手不在少数,到底选谁便成了问题。于是,塘栖人决定,办一场斗月饼大赛,“比赛上岗”。
昨天上午,塘栖古镇30位“斗月饼”高手带着自己的蛐蛐齐聚“赛场”。现场一张桌子上叠起了数十个黑陶罐子,边上放着许多白瓷小碟。几名公推的裁判正用精细的斟戥(děng)秤称量蛐蛐的重量。
“那个黑陶罐子就是蛐蛐的窝,叫斗床。那些小碟子是蛐蛐进食用的,大些的碟装水,小些的放食物。”30多岁的陈先生是塘栖蟋蟀文化研究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在他眼中,斗蛐蛐是一种入门简单、进阶不易的游戏,而最让他着迷的,是斗蛐蛐各种十分讲究的细节,“花头经”十足。
比如装蛐蛐的黑陶罐子,就有很多名堂。新罐子火气大,不能直接用,得用井水泡几天再阴干;蛐蛐只要是素的食物都能吃,但要把蛐蛐养成“常胜将军”,就必须磨些好点的食物,有人喜欢加桂圆肉,还有人会加中药。
等到“选手”们分组完毕,就会开始捉对比拼。两只蛐蛐各自进入斗栅的一头,双方各自用斗草撩拨,使蛐蛐更具攻击性,再打开斗栅的间隔让蛐蛐相斗。
一场比赛有快有慢,围在旁边的有裁判,有驱赶撩拨蛐蛐互斗的领草员,有胜负的记录员,有蛐蛐的主人,也有围观喝彩的观众,一如观赏一场拳击比赛。
虽然是要比出个非遗传承人,但每场“常规赛”的胜利者都会赢得“彩头”——或多或少的土月饼。这是“斗月饼”的传统,也是不少塘栖人童年的那份记忆。
塘栖蟋蟀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吴茂林告诉记者,以前塘栖大部分人买不起月饼,只好就地取材自己做。因此,每户人家做出的土月饼味道都不一样,南瓜、野菜、杂果、芋艿等各种馅都有。“这时候我想吃别人家的土月饼,就要拎着自家的土月饼上门斗蟋蟀,运气好的话能连赢好几十家。”
在陈先生看来,谁来做“斗月饼”的非遗传承人都不打紧,重要的是让这个欢乐的传统延续下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