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5日讯 胡玲萍的案头放着厚厚一叠方案,其所在的新昌县镜岭镇,下月初将迎来第二届休闲旅游节。
对于酝酿已久的各种活动安排,胡玲萍信心满满。尤其是35个村参与的积极性,让这位镜岭镇党委书记感受到“旅游致富”的理念已扎根乡野,旅游节会活动的重要性,达成了最广泛的共识。
时过境迁。或许现在已经很难再将这个有着诗画般风景的乡镇,与工业联系起来。但“退二进三”,确实是概括镜岭十年发展最凝练的一个词语。伴随一个工业大镇的势衰、一个旅游特色镇的崛起,其间由彷徨、焦虑,到希望、自豪,一切都是在“环境保护”这根指挥棒下的嬗变。
生存基础替换
上世纪九十年代,依然是镜岭工业发展的春天。
处于需求旺盛的时代,一个小作坊也会有做不完的订单。与镇内几家印染机械的龙头企业相配套,彼时织造、锻造、轴承配件加工等家庭式工厂在镜岭遍地开花。
在环保并不为人看重的时期,这样的产业结构,带来的财富效应较为可观。而对于楼基村村民王新明这样的年轻人,最大的便利是,可以洗脚上岸、打工上班。
2003年初,新昌提出“旅游西进”战略,近20年形成的发展格局开始被洗牌。作为一个经济重镇的重大发展转折,镜岭在规划方案中被调整为生态旅游保护区。之后,不少工业企业开始向梅渚与澄潭交界的集聚区外迁,而镜岭镇域范围内新进项目,环保门槛被不断抬高。
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原先模式的发展并不可持续,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但短时内经济支柱被抽空,依托什么生存发展,在当时很多镜岭人的心中打起了问号。
工厂当年搬迁,王新明找到新镜公路边一处60平方米的店面,开了个小饭馆。王有个最朴素的想法:旅游业发展了,解决游客吃饭问题,应该会是个不错选择。
九年多时间中,王新明换过一次店面。如今经营的十八峰大酒店还在新镜公路边,面积300多平方米,日接待能力200人左右。看着每天停在店门口、来自四面八方的私家车,有点底气的王新明觉得这样的场地受了限制。
与王新明的单打独斗不同,穿岩十九峰脚下,如今雅庄村的农家乐已形成规模效应。连片的竹制小屋,嵌落在大山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协调。雅庄村村委主任张国长说,村里600多人口中有200多人以此为业。
镇上不完全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镜岭接待的游客量已经突破50万人次,全镇旅游收入达到数千万。其中上星级的农家乐就达到4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
“在工业比重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镜岭农民人均收入还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镜岭镇主管旅游的组织委员潘红红说,这其中主要依靠三产的拉动。
旅游资源重整
镜岭转型十年,也是林金仁所在的外婆坑村变化较大的一个阶段。
除大佛寺等传统景区以外,到外婆坑感受山水风景,体现民族风情,已成新昌旅游的一张王牌。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外婆坑村还成功跻身“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
身为村支书的林金仁,更像是个旅游形象代言人。老林说,海拔600多米、潜藏于大山里的外婆坑村,在很多慕名前来的游客眼中都是原生态。“好的生态也能卖钱。”老林说,村里的高山茶,每公斤春茶青叶能卖到400~600元的价钱。
西坑村村委主任陈云说起村里的典故十分兴奋。但这位村委主任更愿意向记者谈起今年6月《浙江日报》公布的一份全省古村落调查报告。报告称:建村有1200多年历史的西坑,为全省古村落中年代最为久远、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陈云对记者说,村口下个月将矗立起一块介绍西坑人文历史的巨大广告牌,大标题会有“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等字样。
事实上,在县和镇里的支持下,西坑村去年就全面启动了古民居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与外婆坑、西坑等村同步开发的旅游线路还包括:红色之旅——暖谷山革命旧址,人文之旅——岩泉“清官第一”甄完墓,休闲之旅——雅庄、楼基农家乐,品牌之旅——穿岩十九峰、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等。
潘红红说,镜岭近五年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资金超过了6000万元。“这些资金更多来自上级的支持,改变了镜岭的旅游综合配套能力。”
在胡玲萍看来,工业逐步退出后的这些年,三产在经济总量的占比中提升到目前的近三成,并非一个理想的水平。这样的感受,更多来自去年策划实施的镜岭镇第一届休闲旅游节之后。当时国内数十家媒体的摄影记者被邀请到镜岭,最后集合制成的画册,让很多摄影师叹为观止。“推介和营销的力度、大项目引入的数量,这是镜岭旅游需要加强的环节。”胡玲萍说。
这两天,一台由当地村民扮演,以外婆坑的故事为原型的舞台剧正在加紧排演。而以描写镜岭风情为主题的微电影,也将在休闲旅游节期间首映。胡玲萍说,借助网络的力量,或许可将一个建设中的“长三角知名特色旅游镇”推向更广阔的地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