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0月3日讯 2002年隆冬,萧山湘湖跨湖桥畔。猎猎寒风中,湖底淤泥里挖掘出的一条长5.6米的独木舟,让在场所有的考古队员热血沸腾。
这叶未经修饰的扁舟,虽不起眼,却承载着8000多年的历史,拉开了伴海而生的浙江人与海洋故事的序幕。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21世纪初,相当于陆域面积2.6倍的浙江海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
2003年,浙江正式提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省委、省政府狠抓海洋经济开发不放松。2010年7月,浙江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站到海洋经济开发的最前沿。不久,舟山群岛新区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
2012年的今天,放眼浙江沿海,金沙灿烂、碧浪排空,万吨巨轮泊岸装卸,跨海大桥串岛如珠,海洋牧场欣欣向荣……“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初现雏形,美丽的画卷与先人走向海洋的梦想遥相呼应。
十年努力终不负。面对深邃浩渺的海洋,浙江牢牢站在潮头,那个镌刻在浙江人骨子里的蔚蓝色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绿眉毛”的先祖开启了世界航海大发现的先河。
时光倒转,舟山沈家门渔港,重新打造的“绿眉毛”像正欲借风展翅的漂亮大鸟,准备着重新飞向那深邃的蔚蓝大海。
让我们搭上这艘崭新的航船,沿着浙江的海岸线,开启这趟“发现之旅”。
浙江可开发潮汐能的装机容量占全国40%,浙江海洋旅游资源占全国的14%。
总装机容量3900千瓦的江厦潮汐能发电厂,是我国第一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也是目前我国最大、世界第四大的潮汐能发电站。
2012年9月26日,由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牵头,联合温州民资、福建、香港以及台湾等地资本,正式收购“亚洲之星”豪华邮轮。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搭上”海洋旅游产业,游轮、游艇市场前景广阔。
海洋经济的大发展,也带动了我省海洋旅游的火爆行情。2011年,全省海洋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
海洋工程、海水淡化、涉海信息、海洋生物医药都是未来科技城的涉海科教资源优势。这里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成浙江海洋经济的“梦工场”。
建设中的六横岛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是全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海水淡化总产水能力已达到11万吨/日,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6%。
2012年7月,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的“SX130”海工船,装备有水下机器人收放设施,可实现在船上对水下机器人的遥控操作,对4000米水深下的设施进行检查、修理和安装,为全球首创。
拥有34台风电机组的大陈岛不仅解决了全岛居民用电,还可通过海底电缆每天将60多万度风电送给陆上居民。
浙江是全国4大造船基地之一,拥有船舶制造企业600余家。2011年,浙江省船舶工业完成总产值875.4亿元,同比增长14.3%,位居全国前三。
2011年,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6.93亿吨,比上年增长10.2%,已跃居全球海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147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2%。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