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苑四区助老员洪丽霞要帮助辖区内100多位老人。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浙江在线10月06日讯 说好上午8点碰头,记者准时赶到翠苑四区社区办公室门口时,洪丽霞还不见人影。一问,说是提前给老人们送节日慰问品去了。
洪丽霞,51岁,4年前当上社区助老员。一下子交到她手里的就有80多个孤寡独居老人。也就是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走家串户,老人吃啥、用啥、缺啥,除了要打听清楚,还要帮忙解决。
翠苑四区社区也是头一回招助老员,当时还有点担心,这80多个老人,就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而洪丽霞也惴惴,下岗后一直当家庭妇女,只要把一家人照顾妥当就完事了,这下她接手的可是80多号人呐。
结果是,大家都很满意。眼见聘期已满,社区这回又担心了:接任的助老员能像洪丽霞一样,得到老人们的认可吗?
从何大爷家出来,已经是大中午了。洪丽霞急急地跨上自行车,要赶回家去给女儿烧饭。
本来做这份工作,是考虑到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可如今,这份工作也不轻松,交到她手上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早上送走家人,洪丽霞就急匆匆出门,中午和傍晚急匆匆地赶回家,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烧。
下午2点多,继续跟着洪丽霞走家串户,车上又挂满了纸袋,花了两个多小时才送完。这时正走到小区里一家杂货店的附近,迎面走过来一位白发奶奶,拎着一大包东西。洪丽霞把车一停,立马上前抢了过来。
“你介个好买介许多草纸。”洪丽霞的脸色有点急。被抢了草纸的奶奶瞪大眼睛:“我介个不好买,我拎得动的。当我一点力气也没有啊。”
接下来,洪丽霞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提着那10刀草纸,陪着这位奶奶走回家。
这位陈丽华奶奶是位退休干部,80多岁了,跟老伴一起住。本来身体挺不错的,但是几年前摔了一跤,右腿走多路就会疼,平时行动比较缓慢,不比当年了。
进了屋,放下草纸,陈奶奶指着洪丽霞,笑骂她是“自讨苦吃”。“没想到吧,老人事情有这么多,烦都烦死人了。去参加个活动,要你陪着去,去医院看趟毛病,要你陪着去。都是你自己不好,当初是你自己撞上来的。”
陈奶奶说话直来直去,爽气得很,而洪丽霞被她一顿数落,只知道咧着嘴笑。在记者眼里,她在何大爷跟前就像个当家作主的女儿,而在陈奶奶面前,就像一个哄着依着母亲的乖女。
有过照顾老人经验的人都知道,跟老人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人也有脾气,有的老人还像孩子一样不懂事。而洪丽霞面对的,是从刚上任时的80多位老人,到现在手头上的100多位老人。她试着让这些老人不当她是外人,当她是一个“比子女都叫得应”的自家人。
靠得是什么?这份功力真的不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又很明白。正如陈奶奶说的那样,“我们虽然老,但是不傻的。真关心,假关心,看得清清爽爽。”
半小时内,跟着洪丽霞已经转了两户人家,她都没有多做停留。
“你来前,我已经送了5户人家。这几户老人家,前些日子刚上门去看过。这两天送慰问品的任务太重,就不多花时间了跟他们聊了。接下来,还要送离退休老人,总共加起来要跑100多户,这两天要忙死了。”
洪丽霞推着自行车,一边说着,一边脚步却丝毫没放慢,记者反而要加快步伐,才能跟上她。
接近11点时,跟着洪丽霞来到一幢楼前,车上的袋子还剩两个。这是上午要跑的最后一户人家,也是洪丽霞的重点关注对象,一位独居的孤寡残疾老人。
老人叫何春亭,86岁,右手残疾。可走进他家,虽然家具简陋,几个房间却收拾得干干净净。
洪丽娜一进屋,熟络得就像自家一样。拉出一张凳子,叉腿一坐,甩开了大嗓门。
“最近天气变来变去的,有没有什么不舒服?”“蛮好。”老人笑眯眯地回答。
“药有没有吃光,要不要再配一点。”“还有,到时光再说。下个礼拜你来得闹。”老人笑眯眯地应道。
何春亭老人,因为身有残疾,很多事情都不方便做。以前有事,都要打电话给社区,社区专门派人上门来。次数多了,老人也觉得不好意思。
不过,对于洪丽霞,何春亭老人倒是一点也不“客气”。“衣服破了,你帮我补补吧。”老人会给洪丽霞打电话。洪丽霞挂了电话就上门收衣服,回家翻出缝纫机,利落地踩好线,下午就送回去让何大爷给穿上了。
何大爷平时生活基本能自理,烧个饭,买个菜什么的,都没问题。不过,洪丽霞最怕他一个人出门,特别是下雨下雪天。“老人家右手残疾,平衡能力不太好,万一摔跤就麻烦了。”
所以碰上洪丽霞认为的危险系数高的天气,何大爷就会接到“通知”:“今天不要出门了,饭菜我会打好送过来。”
站在大门口,刚听完社区工作人员讲述的这一段前情回顾,洪丽霞就出现了。干净的齐耳短发,一看就是精干好妈妈的模样。一声大嗓门的招呼后,她风一样冲进了社区办公室,转眼前又提着N个袋子出来。
记者帮她把这些袋子挂到她的自行车上。车间篓里塞两个,前把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车后行李架上还码着4个。洪丽霞一手把着龙头,一手扶着后面的纸袋,朝着记者一甩头,示意“走吧”,又上路了。
走小径,过边门,才跟着她绕过三四幢居民楼,记者就晕了,全没了方向感,只能死死跟着洪丽霞推着的这辆自行车。
她这辆自行车,灰不溜秋的,说实在话,连初来乍到杭州打工的小伙骑的车都比它光鲜。一问,果然是家里积满灰的仓库里翻出来的旧货。
“当上助老员后,我老公找出来的。擦了擦,上了上油,就成我的上班工具了。”洪丽霞笑笑说,“平时每天要跑八九户人家,有辆破车方便多了。”
扶着挂满纸袋的车,她走得又快又稳。一问,才知道,平时这辆车上鲜有空着的时候。有时候是一袋米,有时候是一桶油,有时候是一摞打好的菜饭,有时候是刚从医院里配回来的药……老人需要什么,她的车上就装什么。
路上,洪丽霞时不时要停下来,路过裁缝店前聊天的白发大妈,寒暄几句,“最近身体怎么样,老毛病有没犯”;碰上买菜回来拎着菜篮的大伯,招呼一声,“上次买的油用得差不多了吧,要不要买”。
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到了一处楼下,两个袋子一拿,蹬蹬地就上了楼。敲开房门,问一声好,送上东西,再继续跑下一户人家。
记者手记
让老人在家中享受养老服务
在我的印象里,10年前,社区还是个新鲜的概念,社工还是个新鲜的词儿,而社区助老员这一工种岗位,更是听也没听过。
翠苑四区社区书记张爱民告诉记者,当初社区刚成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走访,了解到了社区存在相当一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2003年,社区成立了以一老帮一老为主要内容的助老服务中心,通过结对来帮助一些老人。2006年,社区发动过党员加入到帮扶组织中来,结对达到50对。2008年,西湖区居家养老工程启动,招聘了第一批助老员,洪丽霞就是其中一员。
“至此,社区居家养老的工作,有了质的变化。”张爱民说。这些专职的助老员在上岗前都经过专业的培训,上岗后也有明确的工作考核。
但同时,由于社会老龄化越来严重,给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也带来更大的压力。“愿意当助老员的人太少了。”张爱民说,“这份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好的修养。”
打个比方来说。原本老人的需求不外乎是帮忙买菜,在家搞卫生。而近年来,老人的需求逐渐变多,也更细致了。比如理发、看病、帮忙洗澡,有时候还要陪着散步、读报、配药、烧饭等。
浙江省老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先益曾说过,“不是把老人的家安在养老机构里,也不是直接让老人住在护理机构里,而是应该形成这样的观念,以社区养老为主,让老人在自己的家中享受养老服务。”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像洪丽霞这样的助老员,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以鼓励社会上更多的民间力量,加入到社会养老服务平台中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