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一首不老的歌
乌伤古邑,吴越旧疆。以鸟命名兮,沐二千年烟月;以商为魂兮,铸三十载辉煌。地理居浙境之心,形似金乌振奋;市场冠神州之首,势如骏马腾骧……数百年,鸡毛换糖,赢拨浪鼓之乡冠冕;廿三里,啼声初试,乃小商品市场滥觞……
——楼立剑《义乌赋》
眼下,义乌上下都在为一桩事兴奋着,那就是纪念“兴商建市”30周年。
1982年11月26日,当时的义乌县委作出“四个允许”的决定。于是,一批手摇拨浪鼓、行走全国的小商贩把货郎担挑进了城,在街头摆摊聚市,他们手上那面用来吆喝顾客的拨浪鼓,便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兴商建市”30年,义乌人用拨浪鼓叩开一道财富之门。去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6.1亿元,财政收入90.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40078元,为全省县市最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121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以上。今年仍保持强劲势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商品出口均有8%以上的增长。
廿三里是拨浪鼓的发祥地之一,因与义乌、东阳、苏溪均相距23里而得名,这里的农民差不多都有过“鸡毛换糖”的经历。据说,这里历来是经商之地,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就居住于廿三里,曾跟他父亲一道做生意,后因金兵侵扰中原,他拍案而起,在当地招募子弟兵,驰骋疆场。再往前推,“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是廿三里人。他所作的《为李敬业讨武氏檄》震动朝野。“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种掷地有声的言词,表现的正是义乌人的刚强和血性。
廿三里镇现已改为街道,是义乌城区的一部分,但这里的古街犹存,从街衢两旁的旧店古宅,可以看到岁月的沧桑。当年,小商贩们冲破层层阻力、摆摊聚市的街角已被改造为拨浪鼓广场,那组反映货郎生活的铜雕,被一拨拨前来瞻仰的人们摸得晶光透亮……
“拨浪鼓是我们的精神衣钵,是文化,是根。”说这话的是吕东升,他是廿三里街道王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49岁。他说,他们村有两个自发的民间组织,一个是骆宾王研究会,一个是拨浪鼓文化研究会,他们通过这两个文化元素的挖掘和研究,不断地汲取精神养分。
其实,吕东升还有另一个身份——华丽特针织袜业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是他1995年创办的一家私营企业,但现在他很少料理,主要精力放在村务上。他1999年当选村主任,第二年当选村支部书记,十多年来,他带领村民先后完成村容整治、路面硬化、给排水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目前正在全力实施村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完成后,王店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同城里人真没有两样了。
“拨浪鼓文化的精髓就是不怕吃苦、敢做敢闯、勇往直前,这同骆宾王刚正不阿、舍身取义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吕东升说,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今天,靠的就是这种“拨浪鼓精神”。
金秋时节,我们行走在义乌城乡,处处感受到“拨浪鼓文化”的涌动。义乌人凭着这不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演绎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改革发展传奇,实现“五大跨越”——
从传统农业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县的跨越,目前义乌已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是浙江首个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县市;
从马路市场到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跨越,目前市区内拥有47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7万多个商位,经营着170万种商品,年成交额连续21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
从工业小县到工业强市的跨越,全市有2.67万家工业企业,其中饰品、拉链占全国20%以上份额,无缝内衣产量占全球30%,拥有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企业7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6家;
从内陆小城到国际化都市的跨越,目前已与2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设有3000多家境外企业常驻机构,有18家世界著名船舶航运公司设立代表处,年入境外商超过40万人;
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的跨越……
59岁的何海美,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代摊主,30年转战义乌5代市场,现在的摊位在国际商贸城一区的C区4楼,专营各色围巾。其实,在这个摊位的背后,她还有家企业,叫“罕美服饰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围巾,目前由100多名工人在昼夜加工,平均每天向南美、中东发送围巾超过10万条。
去年,她儿子结婚,何海美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不是车、不是房,而是国际商贸城这间店铺的营业执照。她说:“这是我们的传家宝,只要把这种创业精神传下去,什么都会有的。”
- 义乌小微企业贷款有门 前八月银行已发放180亿元
- 义乌斗牛上演“群英会” 看“黑张飞”战“黄盖”
- 义乌:今年年初椪柑滞销 半年过去了五柳橘农还好吗
- 义乌市发布洗染行业消费报告 干洗店存在的问题不少
- 中国大陆县级城市排行义乌居浙江首位 全国第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