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 昨天上午,家住江东华侨城社区的家庭主妇刘女士要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她到居委会交了100元钱,借了一辆社区公益便民自行车,然后骑着到东柳菜场买菜,半个小时后她交还了自行车,工作人员把押金退给了她。昨天是华侨城社区推出社区居民公用自行车的第12天,5辆公用自行车几乎每天都被全部借走。
据华侨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自行车全部是社区居民废弃的,经过整修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公益便民自行车。
清理公共场所无主物品,变废为宝
今年7月,华侨城社区居委会针对居民楼道里、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影响居民生活和邻里关系的问题,向居民公开征求意见。最后,经过社区大部分居民的同意,居委会发出通知,限期要求业主把各自堆放在公共场所的杂物清理干净,如果不处理干净,居委会将按照无主物品进行清理,然后卖到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外来工子弟学校。在指定的期限内,还有一部分杂物没有人处理依然堆放在原地。
于是,华侨城社区居委会找来大学生志愿者开始清理这些杂物,在清理的过程中,还清理出数十辆无主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有的看上去成色还不错,他们觉得这些自行车要是卖给废品收购站太可惜了。这时,有居民提出,何不学学杭州,把这些自行车修一下,改成社区居民的公益自行车呢。这一建议得到了居委会和居民代表的一致赞成,于是,他们找来修自行车的师傅,把车况还好的自行车进行了修理,修理好后,喷上统一的标志,就成了现在的社区公益自行车。
“因为居民们都说这个主意好,我们先行推出5辆,目前还有10多辆正在修理当中,我们计划推出20多辆,循环使用,基本上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华侨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4小时内归还,居民们出行方便多了
昨天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自行车经过修理后,看上去有六七成新,一律喷成橘黄色,车篮前边写有“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字样,记者骑了一圈,发现车况良好。华侨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些车篮都是后来装上的,为的是居民们买东西方便。这些自行车由社区统一保管,晚上保安会过来巡逻,以免丢失。
记者还看到,居委会制订的借车规则,上面注明服务对象为华侨城社区常住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有住户信息登记的暂住居民,凭有效身份证件领取自行车钥匙,押金100元,4小时内归还,并退押金。为了防止有人恶意超时借车不还,他们还规定,累计超时三次未及时归还者,取消借用资格。
居民刘先生对记者说,他觉得这个举措挺好的,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交通状况却是越来越拥挤,开车出行遇到交通高峰期,不但堵车,而且停车位还不好找。现在社区有了公共自行车,到附近办事方便了,骑车不但能锻炼身体,停车难的问题也不存在了。
居民张小姐是一名教师,她说其实好多社区里都有废弃的自行车,与其任由这些无主自行车“烂”下去,还不如把这些自行车利用起来,不但变废为宝,也会大大减轻交通拥堵的状况,何乐而不为呢?
亟待立法处置“闲置物品”
采访中,有人提出,社区有权处理居民不要的自行车吗?对此,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强认为,从物权法角度来讲,任何单位不经过合法的程序都无权处置私人的财产。在这件事上,居委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出具的限期清理通知是无效的。对于把杂物堆放在公共场所的居民来讲,从公德上来讲是有问题的,但是还没有构成违法。社区居委会把这些自行车改成公益自行车,是没有法律支持的,属于“合理不合法”。“最理想的状态是,相关部门在管理社区公共场所时,应该和居民签订协议,例如双方约定,对于堆放在公共场所的物品超过一定期限,管理方有权通过合法的手续进行处理,并且把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化,以便接受公众的监督等。”
宋律师还认为,华侨城居委会的做法对于如何处理长期堆放在小区公共场所的杂物这个老大难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如何处理小区内的无主物品从法律法规层面来讲还是一个空白,他呼吁宁波市应尽快立法加以规范,以利用更多的“闲置物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