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 10月6日,金华一中110周年校庆典礼,李贤鹏忙极了。从第一脚迈进位于金东区的一中校园,他就像变成了一块移动的人形布景板,被一届届的学生拉着合影留念。
对78岁的李贤鹏来说,眼前的校园是陌生的,他没有在这里教过书——他当老师的时候,金一中的校址还在蒋堂。
李贤鹏是福建人,1957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金华最好的高中、金华一中工作。在这里,他一教就是41年。
1959年,他第一次当上了班主任,这个班级在金一中的百年校史上,被称为61届高三(5)班。
在刚刚过去的金华一中110周年校庆典礼上,李贤鹏和他的学生们又见面了,老师和学生都已白发苍苍,很多人的名字李贤鹏都已经叫不上来。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61届高三(5)班毕业照
这张照片是学生曹启亨保留着的,照片反面,有他当年高考后写下的一段话:
“我们班毕业人数46人,考取大学38人,只有8人未被录取。这次我校参加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为全省第一,而我班又是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班。”那年,曹启亨被清华大学录取。
50年前,每个班有两亩半田
边上课边种田,自给自足
李贤鹏自述:
那时候的条件真是太差了,没有一间瓦房,教室和老师宿舍,都是用茅草搭建的,地上还是黄泥巴路。
每天一大早,我要把学生们叫起来跑步,满地黄泥巴,没有操场怎么办,那就去公路上跑,3000米一米都不能少。
中午吃饭没有食堂,学生、老师端着饭碗站在茅草棚教室门口吃。
晚上没有灯,我和所有老师们一样,点上煤油灯备课,茅草棚时不时还会透进一阵凉风。
当时,一中有8个班,每个班有40多名学生。到了第二学期,只剩下五个班,有些学生由于实在吃不起苦或者家庭环境不好,纷纷辍学。
那一届学生很多都非常优秀,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劳动。每个班都有两亩半田,每天上课之余就是种田耕地,收获了自己吃,自给自足。46名学生中38名考上大学,还有8名是由于个人原因没有去上大学而已。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