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植根乡土活在民间
2012年10月12日 05:37:35
吴陈俊为吴永明戴上头盔。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不得不说,如今能欣赏松阳高腔这种古老戏曲腔调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当地,它在戏曲中的“宗主”和“头牌”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几个剧种齐聚一台时,但凡有松阳高腔在场,必须由它第一个上场,如同京剧中的“起霸”一样,为后来的剧种“开戏”。
说起来,松阳高腔虽没有邻近遂昌县“昆曲十番”那种杏花春雨般的委婉与唯美,却因其古老血脉而保持着原始纯朴的表演风格——由男人扮演女角,唱腔高亢苍凉,与八百里秦川吼声一般的秦腔有几分相似。你如想欣赏这落花之美,必然要先了解其文化之树的枝叶脉络,才能获得那乡野直流清泉对浮躁之心的安抚和森林般沉静的力量。
极为难得的是,松阳民间的高腔艺人几经战火蹂躏、饥荒相逼、内忧外患、人口散失、技艺凋零,却还是将这门艺术代代相传下来,如今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青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由此可见,无论是战乱还是饥荒动荡,都不能把人心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东西夺走,因为它根植于土地,成长于乡野,生命力粗犷而健旺。
在松阳采访幸存高腔老艺人的过程中,我脑中时时会浮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影像:民间艺人们身背行囊走在乡间小路上,走村串乡,这里演几场,那里唱几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艰苦卓绝却也不乏审美意像。
每日关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